□ 沈步珍 羅銳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原則之一。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為了人民的現代化,才有意義。依靠人民的現代化,才有動力。
以“兩個根本”堅守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屬性”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穩固地支撐著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引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前行方向,兩者共同鑄就并持續強化著中國式現代化鮮明而堅定的人民屬性。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動搖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擁有了最堅實的政治領導核心和最科學的理論指導體系。中國共產黨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能夠高瞻遠矚、總攬全局,確保現代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健前行;能夠科學制定并有力實施一系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措施,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能夠廣泛匯聚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偉力。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根本方向。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其根本方向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將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緊密融合的同時,積極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邃智慧;就是要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確保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生機與活力,為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就是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展現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風范。
以“三個人民”站穩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立場”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宏偉實踐,必須始終秉持“人民至上”價值導向,將“人民視角”作為重要原則,視人民群眾為推動歷史向前的磅礴力量之源,從而牢牢站穩人民立場。
“人民至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人民至上”要求時刻關注人民的需求與期盼,精準施策,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搭建平臺,鼓勵人民廣泛參與現代化建設;致力于構建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確保人民在各個領域享有更加充分的權益。
人民視角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原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從人民的角度出發,精準對接人民群眾的訴求與期望,牢牢錨定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福祉。這就要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規模的同時,也要聚焦于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確保經濟增長的成果真正惠及全民;在致力城市的繁榮和發達的同時,也要關注鄉村的振興和發展,讓廣袤的鄉村大地同樣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關注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提高的同時,也要重視其精神生活的豐富和充實,提升人民的精神面貌,促進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民群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力量源泉。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輝煌圖景里,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力量是推動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不竭源泉。這意味著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深入基層,通過扎實的調查研究,準確把握群眾的需求與期盼;要廣泛傾聽人民群眾的聲音,尊重人民群眾的選擇,確保各項政策與措施能夠真正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要積極搭建平臺,創造條件,鼓勵和引導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現代化建設,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輝煌篇章。
以“五位一體”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利益”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精妙地融合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領域,構筑起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航船始終沿著維護和發展“人民利益”的航道穩健前行。
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新質生產力,聚焦高技術、高效能產業,強化創新驅動與制度供給,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提升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并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同時,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與韌性,確保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這些舉措將為全體人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增收渠道,實現經濟繁榮與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環。
以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共同構成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堅固基礎。這些制度確保人民意愿暢通表達,政策制定更加民主科學。同時,要加強法治建設,保障人民權益,讓民主與法治相輔相成,為人民自由幸福生活護航。
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重點,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重要任務,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同時,優化文化供給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激發文藝創作活力,并促進文化產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此外,還需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在國際層面,構建有效的國際傳播體系,提升中國文化的全球影響力。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致力于構建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通過收入分配、就業、社保、住房、醫療及人口發展等多方面政策,促使各項服務全面覆蓋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要著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優化就業結構,健全社會保障網絡,確保基本民生底線;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效能,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布局;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挑戰,完善生育支持政策與養老服務體系,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鏈,讓人民群眾在發展中享受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民生福祉。
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鍵在于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完善基礎體制,實施差異化生態管理,健全監測評價、用途管制及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強化生態安全協調機制。同時,健全治理體系,推動責任、監管、市場及法律建設,精準治污,加強流域協同治理,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健全多元化修復機制。此外,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推進能源體系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