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勝
體育課也可以像點外賣一樣,家長網上下單,老師上門提供定制化服務。媒體報道,武漢正興起的“上門體育課”,很多網友表示“挺方便的,想試試”。(9月11日《光明日報》)
相較于學校開設的體育課,“上門體育課”一是靈活方便,二是可根據孩子體能訓練的實際情況,本著“缺什么教什么”的原則補齊短板,不失為對學校體育教學的有益補充。人們以“點外賣”類比“上門體育課”,道出其“上門經濟”的性質歸類。既然是服務上門,便利之余就難免會涉及到培訓規范和教學質量問題。
2021年底,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曾印發有《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范》,規定執教人員應持有以下至少一種證書:體育教練員職稱證書、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頒發的體育技能等級證書、體育教師資格證書、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的人才評價機構頒發的體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經省級(含)以上體育行政部門認可的相關證書等。由此看來,國家對“上門體育課”是有資質要求的。這就需要從業者必須依規執教,確保培訓質量。
體育課與其他文化類、藝術類課程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孩子們在訓練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磕碰、擦傷情況。對此,既要有充分的預防性舉措,也要事前明確厘清責任劃分,以規避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和服務糾紛。
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種新興業態,“上門體育課”亟須在且行且完善中穩步發展。上門施教者要力求服務的針對性、個性化和實效性,為孩子們提供更加靈活高效的體育鍛煉指導;相關部門也要完善監管,保障“上門體育課”的資質和質量;學生家長也要慎重選擇教培機構,切忌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