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陸緣
攝影記者 鄒斌
通訊員 熊利兵
護林員魯亞林調試好經過改良后的煙霧機后,戴著口罩就直奔竹林深處,機器一響,煙霧升騰,幸存的竹蝗四處逃竄。
護林員魯亞林穿梭在楠竹林中
“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9月6日,忙活了一早的魯亞林笑著說。過去的三個月,他和同事們化身“滅蝗獵人”,每天背著60多斤的煙霧機,穿梭在1200多畝的江夏楠竹場,這座武漢現有最大楠竹場。
幾代人守護著武漢現有最大楠竹場
在楠竹場出生長大的魯亞林,與這片竹林打了一輩子交道了。每一個角落都留下過他的足跡,每一根竹子,都得到過他的照顧。“閉著眼,都能在竹林里自由行走。”魯亞林有這份自信。
林間小憩
楠竹場在建場之初,設立了護林員一職,日常巡林防火排查、觀察消滅蟲害。到魯亞林這一代已是第四代護林員,“守護好武漢最大楠竹‘綠’,是每一代護林員的責任和義務。”他說道。
每一根竹子都得到過他的照顧
1966年,原武昌縣(江夏區)決定發展特色產業,選址賀站與湖泗交界處的港頭山、葫蘆東山、南豬婆山,開辟了這方竹園。楠竹通直堅韌,富有彈性易加工,年年出筍而成材,是竹類中經濟價值最高的種類。
清理防火通道
“當年楠竹場作為商品林,曾是武漢市規模最大的楠竹制品生產基地,產品銷往省內各地。”楠竹場副場長夏光勝介紹說,承載著武漢幾代人記憶的竹床大多產自江夏。
噴灑藥物消滅蟲害
前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楠竹場逐漸轉變為公益林。成為省級重點公益林保護區,轉型為以生態效益為主的國有林場。
護林員魯亞林穿梭在楠竹林中
行走在楠竹林里,新竹和老竹交錯生長,均勻分布,竹林里除了厚厚的竹葉,沒有雜草雜樹,秋風起,竹葉窸窣作響,令人神清氣爽。“竹子間距保持1米左右,太密了影響新筍出土,陽光、營養都跟不上。太疏了容易滋生雜草。”護林員李長祿介紹道。
回到宿舍的魯亞林
早七晚六,是護林員魯亞林和同事固定的進林巡查時間,眼下防火工作緊張,他們只要沒事就鉆進竹林,撿拾枯枝、清除雜草。“我們的工作沒有巧,防火、防蟲害......踏踏實實像守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一代代護林員堅守下,楠竹場四季常綠,自建場以來,沒有發生過一起火情。
滅蟲前的準備工作
如今,這片楠竹綠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凸顯。每逢節假日,來此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身臨其境,便興詩意。“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林斷山明竹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有關竹的詩詞不勝數。
武漢現有最大楠竹場
武漢現有最大楠竹場
護林員們雖沒有如此多的詩情畫意,然與這片竹海朝夕相處,也鍛造出與竹“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一樣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