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紅瓦白墻,今日鄒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鄒莊村村民鄒會彥。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掃碼看視頻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劉漢澤 張燦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司馬連竹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是一個因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搬遷新建的移民村。
2011年,村民鄒會彥隨父親鄒新曾和748名鄉親,從16公里外的油坊崗村,整村搬遷到這里,建立新的家園。
“搬的那天是6月25日,我一輩子都不會忘。”他時常想起從前的老屋,因為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處,油坊崗村沒入了水底。
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為支持南水北調建設,南陽先后移民36.7萬人,建成92個整建制移民村,鄒莊村是其中之一。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清冽的“南水”從丹江口庫區奔涌向北,徹底改變了鄒莊村和鄒會彥一家的生活。
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陽考察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并來到鄒莊村和鄒會彥家,了解移民安置、產業發展、移民增收等情況。
通水十年,這個因“南水”重生、依“南水”而興的村莊,日子過得怎么樣?
8月31日,湖北日報“衛星看‘南水’ 潤民十年間”全媒體報道組,走進鄒莊。
全新供水管道已鋪到村頭
連排的紅瓦白墻二層小洋樓,掩映在齊整的林蔭道兩旁。
鄒會彥家的客廳,從茶幾到沙發,至今保持著習近平總書記三年前來時的模樣。
“總書記是2021年5月13日下午5時41分來咱家的,進屋后,總書記第一句話就問我們吃的什么水。”鄒會彥說,他本想將總書記迎到客廳,沒想到總書記直接進了廚房,查看用水、用氣等情況,隨后又在衛生間門口,詢問生活污水怎么排放,最后才在客廳落座。
習近平總書記看得仔細、問得具體,這讓鄒會彥意外的同時,又深感溫暖和親切。“真沒想到,總書記對水這么重視,就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和污水處理,都時刻放在心上。”鄒會彥說。
距鄒莊幾公里外,便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陶岔渠首。
“南水”北上,浩蕩1432公里。如果說丹江口水庫是1000平方千米的“大水井”,陶岔渠首就是千里長渠的“水龍頭”。
前些年,村里打了深水井,家家吃上了免費自來水。但緊挨著“水龍頭”的鄒莊村,仍渴望有天能在家門口吃上南水北調的水。
“地下水比較硬,燒水有很重的水垢,丹江口水庫的水又軟又清甜,就連吃這水長大的魚,都比尋常魚肉細膩。這邊每年禁漁期一過,不管魚賣多貴,都供不應求!”鄒會彥感慨。
“作為移民村,鄒莊村不僅是丹江口庫區良好生態的受益者,也是守護者。”鄒莊村黨支部書記鄒玉新說,三年來,村里修建了污水處理廠,實現雨污分流,全村生活污水通過處理廠收集處理后,再進行循環利用。
眼下,隨著南陽市南水北調供水范圍不斷擴大,全新的生活供水管道已經鋪到鄒莊村頭。“最快明年,咱全村就能喝上‘南水’!”鄒玉新說。
“南水”引來“草莓大王”
日落時分,鄒莊村掘井人農業合作社負責人胡飛,仍與40多名村民一頭扎在草莓大棚里搶鋪滴灌帶。
“這是給草莓打水、施肥用的,后天就要移栽下苗。”他邊說邊打開地頭的水閥試水,田壟間,一股清流順著塑料管汩汩奔涌,大棚頂部的噴灌系統開始旋轉噴淋,不一會兒工夫,棚內便水霧彌漫,土地酣暢淋漓。
“這可不是一般的水,這些草莓喝的都是南水北調的水,可了不得!”胡飛笑著說,在村里,草莓比人還先喝上“南水”哩!
胡飛在鄧州種了快十年草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草莓大王”。上個月,鄒莊村的村干部找到他,希望將他的種植技術引到村里,壯大精品草莓種植。
一聽說鄒莊村種草莓能用上“南水”,加上村里此前已有成熟的草莓大棚和不錯的種植條件,胡飛二話不說便應了下來。他一口氣投入1000多萬元,盤下500畝地,拉起232個大棚。
胡飛打算種精品“紅顏”草莓,也叫牛奶草莓或奶油草莓,是現在最受歡迎的草莓品種。“用‘南水’灌溉的草莓,口感會更甜,味兒更濃!”胡飛說。
一畝地,9000株苗。8月份,胡飛光整地、除草這些用工工資,就發了15萬元。等到采摘旺季,每天還能拉動兩三百人的用工。
11月底上市后,“紅顏”草莓批發價約能賣到35元至40元一斤,零售價達五六十元一斤。
2015年,鄒莊村利用南水北調移民村產業發展資金,引進京都果園農業有限公司,建起鄒莊丹江綠色果蔬園基地。基地流轉土地652畝,種植獼猴桃、蓮藕、葡萄等特色果蔬,打造集采摘、住宿、餐飲于一體的生態觀光園。
2021年5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綠色果蔬園基地,實地察看獼猴桃長勢。“總書記就站在我們干活的果樹前,我激動得不知道該說啥好!”村民張光先說,在果園務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和孩子。目前,鄒莊村有300余人就近從事果蔬產業服務。
村人均年收入5年翻兩番
鄒莊村現有村民175戶、共750人。村子小,人口少,產業體量小,讓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為讓“寸土”生“寸金”,鄒莊村立足緊鄰“渠首”的區位優勢,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掘井人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036畝,投資2600余萬元,建起353個高標準草莓大棚。僅此一項,每年村集體租賃收益就有三四十萬元,帶動戶均增收約2萬多元。
鄒玉新說,合作社成立后,村里鼓勵村民自愿入股,每人每股1000元,每股每年保底收益150元。以草莓種植為例,收益的80%歸股民所有,15%歸合作社,5%歸聯合黨支部作為村集體收益,實現人人入股、戶戶受益。
村民王鳳菊一家六口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鄒莊村發展草莓產業后,王鳳菊將家中7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地年租金800多元。“我家入股草莓種植合作社后,一個月分紅有200多元。閑時就在合作社務工,每天能掙80元。”王鳳菊說。
在村干部的介紹下,勤快的王鳳菊還給村里一家公司做早飯,月工資近4000元。村里紅色旅游產業發展起來以后,王鳳菊又把自家房屋進行裝修,開起了民宿,一樓做餐飲,二樓四間客房,同時銷售大鄒莊的零食炒貨。“這些收入加起來,一個月在家就能掙6000多元,一年能掙七八萬元。”她很滿足。
“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近兩年,鄒莊村開起46家民宿、5家農家樂,讓更多群眾吃上“旅游飯”。
2023年,鄒莊村人均年收入較5年前翻了兩番,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從5年前的不足5萬元,增至如今100多萬元。
南陽市南水北調工程運行保障中心(南陽市移民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興華介紹,2023年,南陽全市92個南水北調移民村集體收入超過1800萬元,年收益10萬元(含)以上的移民村達5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