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門服裝電商城。(受訪者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肖楊 通訊員 熊文婷
8月29日,關掉廣州的制衣車間,賣掉8臺制衣車,楊敏趕回天門。在外打拼20多年后,他和妻子決定留在家鄉當裁縫。
“天門的工價不比廣州低,我們兩人做衣服一個月掙2.5萬元,在廣州開車間雖說能賺3萬多元,但有操不完的心,除去生活開支,其實差不多。”從小老板變回打工人,楊敏感覺更輕松。
打算返鄉的,楊敏朋友中還有7個小老板,其中有3個“夫妻檔”。
戶籍人口約160萬,但外出務工人員超40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就地城鎮化,天門具備先天優勢。
“抓住‘雙集中’試點機遇,我們持續壯大紡織服裝、再生有色金屬等主導產業,實施就地城鎮化‘三個十萬工程’,推進10萬產業工人進城、10萬農村人口進城、10萬學生進城,以人口集中帶動產業集聚。”天門市委書記紀道清說。
紡織服裝產業聚引7萬工人
臨近中午,艾兵霞提前半小時下班,趕回家為兒子做飯。“一道酸菜魚,一盤炒牛肉,他吃得可開心了。”
艾兵霞此前在廣州打工,丈夫常年跑運輸。今年4月,她回到天門,照顧備戰中考的兒子,順便在家附近找到一家服裝廠上班。
“昨天13個小時做出90件襯衣,掙到540元。平均下來,一個月能有1.4萬元。”艾兵霞說,在廣州一天干滿15個小時,一個月1.6萬元。
“雖然少兩三千,但家里工作時間短,生活成本更低。”艾兵霞認為,回家打工更有性價比。
紡織服裝是天門的優勢產業。近年來,數萬“服二代”返鄉創業就業,專注服裝電商賽道,推動產業裂變式增長。去年,天門服裝電商交易額達到400億元,今年有望超過500億元。
制衣工廠訂單火爆,紡織工人成為“香餑餑”。“本地工人不夠用,我們招了一些外地人,還將不少訂單外發給周邊縣市加工廠。”隆騰服飾廠廠長羅磊說。
做大就業“蓄水池”,興產業是關鍵之舉。天門市市長肖敏介紹,目前天門6500多家紡織服裝類主體吸引產業工人超7萬人;綠色循環產業園和化纖紡織產業園加速崛起,已吸納1500多名工人,滿產后可帶動就業1萬余人。
進城安家可享購房補貼
新房裝修即將收尾,謝世俊忙著督促裝修進度,選購家具和電器。他是九真鎮九真村人,去年入職天門起點服飾。
“在城區上班,卻住在10多公里外,開車上下班,路上就要用去1個多小時。”去年底,他在城區買下一套房子。
新房面積125平方米,房款54萬多元,首付需要12萬元。起初,他猶豫不決,恰逢政府發放6萬元購房補貼,他果斷出手。
“首付只出了6萬元,月供2600多元,壓力并不大。”謝世俊準備明年春節搬進新家。
去年9月以來,天門推出綜合性民生支持政策,向產業工人、進城農民、教師、醫務人員、多孩家庭、引進人才等特定群體發放購房補貼,并疊加鼓勵生育政策,幫助他們進城安家。
一年來,天門共網簽商品房6950套(不含二手房),面積81.0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0.08%。
“群眾買房時,房地產企業現場核減,購房補貼直接抵首付,政府再為企業兌現補貼資金。”天門市住保中心主任蘇擁軍介紹。
此前,購房補貼只向進城農民等五類群體發放,產業工人不在其中。“很多產業工人,包括一些外地工人,表達出買房想領補貼的訴求。”蘇擁軍說,今年7月,天門將產業工人納入購房補貼群體,讓他們也能享受政策紅利,目前已收到200多份購房補貼申請。
讓產業工人留得下、過得好
“兩個孫子在北湖小學上學,我們吃完晚飯,經常到北湖公園散散步。”天悅府居民朱才發說。
朱才發在學校當保安,老伴專門照顧孫子,兒子回到天門工作,兒媳在城區做電商,一家人每天都能見面。
通過新建、改擴建,北湖小學、東湖學校等一批學校相繼投入使用。目前,天門城區各階段共有學位12萬余個,尚余學位2萬多個。
“進一步優化教育布局,漸進式推進部分村小和初中整合提質,用好用足空余學位,引導人口向城區集中。”天門市教育局局長劉華陽說。
宜居宜業,是就地城鎮化的重要基礎。天門優化城區功能組團,規劃建設新區和高鐵新城,依托15分鐘生活圈構建19個城區功能單元;加快建設沿江高鐵天門段、武天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城市環線工程和城市快速通道;優化普惠托育機構布局,在城區打造5分鐘至15分鐘教育服務圈;依托兩家三級甲等醫院,建設江漢平原區域醫療救治中心。
“讓產業工人留得下,還要過得好。”天門市發改委主任周啟榮介紹,該市將持續提升城市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增強城區承載力和吸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