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文清蔓
實習生 王金瑞
中秋臨近,月餅市場悄然興起了一股“奢侈風”。部分社交平臺、電商平臺上出現印有“Dior”“GUCCI”“Louis Vuitton”等奢侈品牌字樣的月餅禮盒,吸引不少消費者關注詢價。然而,據新京報記者調查,這些看似光鮮亮麗的大牌月餅禮盒并非專柜正品,實則是涉嫌傍名牌的“三無產品”。(據9月10日新京報報道)
相關新聞圖片(圖源:新京報)
據了解,所謂的大牌月餅禮盒,披著奢侈品牌的外衣,實則玩的是障眼法,既沒有品牌方的正式授權,也缺乏基本的品質保證。這些產品之所以能夠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市場上,并吸引不少消費者,尤其是企業采購和追求社交炫耀的年輕人,其背后無疑是小聰明作祟。一方面,利用消費者對奢侈品牌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利用社交媒體的放大效應,其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營銷欺詐。
值得注意的是,商家們聲稱的“授權”,往往只針對禮盒中微不足道的小配件,如“潮玩小熊”,而月餅本身及其包裝則完全是商家的自行搭配與制作,屬于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這種打擦邊球的做法,做的更像是一次性生意,不僅侵犯了奢侈品牌的商標權和知識產權,更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必須明確的是,此類“碰瓷”名牌的行為還涉嫌違反多項法律法規。首先,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關于商標使用和保護的規定,構成商標侵權;其次,商品宣傳中的虛假信息,可能會誤導消費者做出錯誤的購買決策,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此外,“奢侈品月餅”往往存在過度包裝的問題,違反了國家關于月餅包裝的限制規定,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歸根結底,無論是多么精巧的偽裝,都掩蓋不了消費欺詐的本質。對于這類蹭奢侈品之名的小聰明,監管部門應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同時,消費者也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理性消費,不盲目追求奢侈品牌的光環。所有蹭奢侈品之名的小聰明,終將在法律的利劍下無所遁形。誠信經營,真誠待客,才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