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至3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主辦的“你好!中國”亞洲旅行商中國行·武漢大會系列活動舉行。作為全球旅游熱門目的地,千年江城正煥發出歷久彌新的勃勃生機。
文旅產業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文旅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壯大。文化與旅游向來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唯有守好荊楚文化根脈,傳承好發揚好“楚人”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方能為荊楚大地文旅事業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尊古而不復古”,創新性是荊楚文化的最鮮明特質之一。從改寫世界音樂史的曾侯乙編鐘到中國歷史第一段長城,從巧奪天工的“荊楚華服”到沿用至今的《九章算術》,從架起文明橋梁的活字印刷術到集中醫藥之大成的《本草綱目》......煌煌中華文明史寫不盡荊楚兒女篳路藍縷的創新創業事跡。“日新之謂盛德”,荊楚文化的先天基因中就帶有創新元素,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不僅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同樣激勵著荊楚文旅事業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今年上半年,武漢文旅“頻頻出圈”,傳統黃鶴樓創非遺集市等“新玩法”,高端文旅項目“古琴號”正式營業,東湖櫻花季打響品牌,銳意創新疊加歷史積淀,持續激活武漢文旅事業發展“新動能”。我們要繼續發揚勇于創新、敢于爭先的荊楚精神,積極探索“新思路”、開發“新產品”、塑造“新業態”,助推武漢文旅事業進一步實現能級躍升。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開放包容性是荊楚文化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根本保證。荊楚文化初成于江漢地區的苗蠻之地,糅合了中原文化與荊蠻文化。早在先秦時期,楚人的民族偏見就最少,主張與其他民族和睦融合、取長補短,因而楚地對外交流尤為頻繁。考古發現證明,絲綢之路最早發端于楚,在張騫通西域前楚地就已開通橫貫亞歐大陸兩端的“絲路”。包容大氣的地域品格,造就荊楚大地從古至今都是開放交流的“高地”。文旅業是“流動的”,不僅要有“優質內容”,還要保證各類要素“能進能出”“自由流動”。當前,武漢正扛起重鎮擔當,水陸空核心港建齊頭并進,打造新時代“九省通衢”,持續深化各領域開放,爭創“世界旅游目的地”。我們要繼續從荊楚文化汲取精神力量,秉承海納百川的胸襟,涵養大氣謙和的氣度,展現襟懷灑落的風范,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廣迎八方來客,塑造“開放武漢”新形象。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和合”理念是荊楚文化貫徹始終的精髓。楚國先祖鬻熊在《鬻子》中指出“上下相親謂之和”,強調“和”的本質是人與人相親相愛,做到“與善仁”。楚地名臣孫叔敖主張“施教導民”“上下和合”,輔佐楚莊王終成大業。荊楚文化蘊藏的“和合”精神集中體現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向善”的道德觀,深刻塑造著荊楚人們的精神世界,對當地倫理價值和行為規范的形成起到主導性作用。大道至簡,服務至善。文旅事業的長遠發展還需要以周到服務將八方來客“留得住”。這不僅需要一流的硬件基礎設施,還離不開和諧有序、友善和睦的“軟件社會生態”。要深挖荊楚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打造“好客武漢”、“和諧武漢”、“魅力武漢”,弘揚“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營造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為荊楚文旅發展持續提供美好社會環境支撐。
文運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新征程上,我們要堅定守好荊楚文化根脈,善于解鎖荊楚文化“精神密碼”,將其與文旅事業發展緊密結合,久久為功、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武漢文旅新篇章貢獻新力量。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胡澤藝(武漢市江岸區球場街道)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