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通訊員李桂冬、周小平)9月8日,由武漢農學會、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湖北省農業展示中心、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種業高質量發展科技成果展示推介暨全國科普工作日鄉村振興專場系列活動在武漢市長江新區召開。
在省農展中心的千畝農作物新品種種植區域,種植了170余個水稻品種和16個棉花品種。在今年連續高溫天氣的考驗下,不少水稻品種表現出優異的耐高溫特性,低垂的稻穗,展示豐收的喜悅。
“這么多水稻、棉花品種種在一起,哪個表現好,一目了然,我們專業種植合作社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出來那個品種適合自己種植,不用再隔著種子包裝袋猜想到底能長成什么樣了。”武漢市利梓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廖斌說。在水稻、棉花展示區域,種子代理商和種植大戶們頂著烈日不舍得離開,摸摸穗子、看看桿子、拍拍照片,交流選種經驗,氣氛熱烈。
在學術交流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獻龍、省農科院院長游艾青研究員以及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分別就棉花生物育種技術創新與實踐、節水抗旱稻及其應用場景以及優質水稻品牌打造等作主旨報告。
作為本次活動的舉辦方,武漢農學會廣泛發動會員單位、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技推廣部門、種業企業、種子代理商、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參展參會。“既是為了種子代理商和種植戶能夠看禾選種,也是為加快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改革創新服務科技工作者的新機制。”武漢農學會秘書長、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負責人、二級正高職高級農藝師朱伯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