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田佩雯)9月7日,武漢一號衛星數據發布會在武漢大學舉行。經過三個多月在軌測試和性能測試,這顆“漢產”衛星實現了0.5米的高分辨、10米高光譜、0.3米視頻、30米紅外、同軌立體成像和在軌圖像智能處理等功能,影像產品精度達到預期設計指標,正式開始對外提供數據服務。
武漢一號衛星也叫“珞珈三號”科學試驗衛星02星,由武漢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高精度智能遙感衛星團隊自主研制。衛星重345公斤,采用560公里高太陽同步軌道,旨在用高性價比小衛星解決無控制點高精度定位的核心技術問題。
今年5月21日成功發射入軌后,武漢一號在距離地球500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為地球“花式”拍照,0.5米的分辨率,意味著至少能夠區分地面上0.5米x0.5米大小的物體。跟著武漢一號衛星的鏡頭看武漢,東湖磨山風景區、街道口、光谷轉盤等地標盡收眼底;放眼全國,北京首都機場停機坪上的飛機、長沙橘子洲頭的主席像、廈門鼓浪嶼上的建筑,一個個清晰可見;看向世界,倫敦、紐約、羅馬等地的建筑物星羅棋布,城市格局、道路、車輛、河流、林地、農田等細節一目了然。
據了解,利用其遙感數據要素,武漢一號可服務于自然資源、農業林業、應急管理、環境監測、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的應用需求。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密介紹,比如在水環境監測方面,武漢一號可通過分析衛星傳感器不同波段的水面反射特性,定量獲取水體中不同物質的濃度或分布情況,如葉綠素、懸浮物濃度等常見水質參數。這種基于遙感數據的定量反演,能夠幫助實時掌握水體的健康狀況,為水環境的監測、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武漢一號衛星具備業務化運行能力,衛星經過武漢時可實時傳輸數據,速度達到每秒1.8G。經驗證,無控制點地面定位精度優于5米,有控制點的幾何精度優于1米,達到預期的設計指標。武漢一號還可以對武漢都市圈進行持續觀測,具備月度生產武漢市0.5米空間分辨率遙感影像一張圖的能力,可通過立體成像滿足城市實景三維成圖需要。
據了解,武漢一號從整星設計到分發服務全過程,均由武漢大學完成。“希望依托武漢一號的成功,更好地助力我國商業航天新質生產力發展,為提升遙感數據要素價值的行業服務能力作出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龔健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