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龔雪、通訊員袁作軍、鄭波)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9月5日,在全省生態建檔推進會上,十堰市檔案局局長章光斌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共接收南水北調電子檔案數據1555156條,其中電子檔案目錄1505908條,音像目錄及原文24217條,實物檔案電子目錄24031條,建成了數量龐大、種類豐富、內容翔實的專題檔案數據庫,全景式地留存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和水資源保護歷史進程。
南水北調工程是優化水資源配置、實現民族復興的重大戰略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時間跨度長,從1958年9月開工,至今60多年;分布地域廣,工程建設涉及多省多地,水源保護涉及漢江上游中游,移民遷安涉及外遷內遷、一期二期共49.6萬人,淹沒鄖陽、均州兩座古城。十堰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壩區、庫區、核心水源區和主要移民搬遷安置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年來,累計調水700多億立方米,成為保障首都及北方億萬民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
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檔案收集征集工作,成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檔案收集征集工作專班,30多家市直部門為成員,300多家市、縣單位共同參與,同時,通過新聞媒體、各類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廣泛宣傳,擴大市民知曉率,提升市民參與度。從2021年開始,十堰市分三個階段,按照“館藏檔案全面查找歸并、部門檔案集中梳理報送、社會面檔案全面收集征集”三條途徑,全面推進各歷史時期、各方面領域、各地各單位檔案收集工作,基本構建了涵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檔案資源體系,其中移民專業檔案60萬件。十堰市檔案部門堅持把十堰放進全國、全省大局中,積極與長江水利委員會溝通對接,共享全省27個市縣南水北調移民檔案數字化條目106萬條、掃描原文150萬幅面、總容量1030G的電子數據,實現移民檔案信息的異地備份、共享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