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部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游戲中高度還原的山西晉城玉皇廟、重慶大足石刻等名勝古跡和歷史文化元素成為“出圈”吸睛點。人們第一時間就開啟了由虛擬走向現實的美好奔奔赴。據攜程發布的數據,8月20日0點至12點,大同、朔州等城市搜索熱度均環比增長兩成。可見,歷史文化作為城市獨特的文化品牌,是城市魅力之關鍵。
守護城市的歷史文化,就是守護城市的生命力。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將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列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譬如:武漢市采用了“非遺+”的融合思路,設計新潮文創產品,擦亮武漢戲曲‘大碼頭’品牌,綻放城市新活力;河南多家博物館延遲閉館,開展形式多樣的夜游活動,留住城市“煙火氣”;銀川對建筑群遺址改造修繕,發展住宿餐飲、觀光休閑、親子研學等業態復合型創意園,吸引不少游客體驗打卡;福州市按照“一街一特色”的原則,先后啟動了17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復工作,讓街巷煥發名城魅力......實踐證明,盤活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既是增強大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也是帶動城市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新引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當前,我國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重要時期,城市更新并不只是通過簡單的拆與建來改善外在環境,還在于追求內涵的增值。因此,更需要通過延續歷史文脈和彰顯文化底蘊來守好城市的“根”與“魂”,要在優化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上下好“繡花”功夫。
“講”好故事,留住記憶,捕捉城市獨有魅力。城市“舊”故事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承載著濃濃的鄉愁情懷,深挖城市發展背后的人、事、物的故事,讓城市歷史和人物“活起來”,不僅提升群眾歸屬感和文化自信,還進一步彰顯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譬如,無論是在古代、近代,還是現代和未來,武漢市江漢區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是科技、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火花最燦爛之地。“江漢朝宗”是江漢創新精神的圖騰,創新與變革之中,老漢口人建起漢口港、漢口碼頭。水道成就了商道,構成了漢口商貿服務的“立體交通網”。漢口從楚中漢口鎮演變為鄂渚商埠都會,進而發展為“東方芝加哥”。江漢朝宗,是大自然賜予武漢、江漢的神來之筆和獨特饋贈,講好“江漢朝宗”文化故事,賦能江漢區高質量發展。
科學規劃,適度改造,促傳統與現代相融。歷史文化資源普遍具有活態特征,其存在意義更多是與城市發展、市井煙火融合起來,主動塑造城市當下和未來。9月2日晚,武漢兩江四岸披上多彩霓裳,長江迎新主題燈光秀拉開帷幕,樓宇間光影交錯,變幻莫測,長江二橋更是以燈光為筆,勾勒出“大江大湖大武漢,好山好水好熱情”“大學之城歡迎你”等字樣。盡管大江兩岸不少建筑正在加緊建設,但透過科技元素,武漢的美不僅傳遞到了30萬大一新生心里,也通過互聯網傳播到世界各地。因此,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除了結合現有歷史文化遺產,主動發現機會和價值,還要結合時間節點、事件節點等進行靈活創新,這樣才能達到意想不到的質效。
以文化人,以文興城。全國各地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下,應更加注重挖掘文化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時代價值,讓傳統和現代融合發展,通過延續歷史文脈和彰顯文化底蘊來守護好城市的底盤。唱響歷史文化IP,借助互聯網的平臺傳播,定然煥發新的活力。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李雅琳(武漢市江漢區民權街道)
責編: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