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文清蔓
9月4日,有網友發視頻反映,山東聊城一專為環衛工、快遞員等戶外工作者建設的工會驛站裝了密碼鎖,導致勞動者無法進入。(據9月4日極目新聞報道)
驛站外席地休息的幾人(視頻截圖)
從視頻截圖來看,一邊是裝修美觀的工會驛站,一邊是席地而躺的戶外勞動者,畫面何其諷刺。眾所周知,工會驛站是給勞動者提供服務的地方,尤其是高溫天氣持續,不少戶外勞動者需要有地方納涼歇腳??瓷先?,送清涼,是送了,但是否送到位,恐怕還要打個問號。
網友拍攝的工會驛站(視頻截圖)
根據相關工作人員的說法,工會驛站有明確的工作時間段,在工作時間會有志愿者在場,可以直接進去,而其他時間段沒有志愿者,有需要的勞動者可以下載工會APP,注冊后隨時掃碼進入,注冊無任何門檻。
工會驛站里面有免費的飲用水,有空調、有電源,的確需要有專人值守,既能讓有限的飲用水方便更多人,也能守護好用電安全。但問題是,無人值守的時候,如何發揮公益功能,滿足廣大勞動者需要,才是待解之題。
無門檻注冊APP,掃碼進入,對于年輕人聽上去挺方便的,但對于高齡勞動者,尤其是不太會操作智能設備的老人家來說,難度并不小,甚至常常感到傷腦筋。可以說,用現代化技術賦能驛站治理,對勞動者而言,好操作就是方便人,不好操作就是為難人。
以人為本,意味著服務要圍著人轉,圍著不同人的合理訴求轉。發現問題了,就要迅速反應,及時調整,給出最優解。優化辦事流程,提高服務水平,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動態過程。只有不斷洞察人的需求,敏銳捕捉服務的短板弱項,換位思考,提高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才能把好事做好,實事做實,提升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