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劉陽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劉迅 通訊員 高琛琛
暑假結束,孩子們告別悠閑的假期,回歸校園生活。才開學兩天,已有一些孩子遭遇“開學綜合征”的困擾,情緒焦慮、不愿上學,有的甚至突然號啕大哭。
9月4日,武漢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專家提醒,面對新學期,家長不妨放平心態,多溝通傾聽,和孩子共同面對焦慮情緒,逐步恢復學習狀態。
臨到開學
男孩突然號啕大哭
14歲男孩樂樂(化名),老家在湖北。今年8月底,他因為反復腹痛、腹脹,轉到武漢兒童醫院消化內科檢查。可臨到要出院時,樂樂在病房號啕大哭,情緒崩潰,該院消化內科醫生連忙請來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劉敏會診。
和樂樂聊天勸慰后,劉敏找到了他的“心結”。原來,樂樂所在的學校平時嚴抓學習,而樂樂為了穩住自己的成績,也一直嚴格作息,就連周末、寒暑假也會管理時間,不讓課業落下。到初二后,樂樂開始覺得有些吃力,盡管學習依舊刻苦,但他始終對自己的學習不太滿意。爸媽也曾建議樂樂轉班,但他執意不肯。
5個月前,樂樂經常出現腹痛、脹氣,在當地檢查后也用藥治療了一段時間,癥狀還是沒能緩解。爸媽擔心會影響他新學期的學習,便在開學前帶他到武漢來做檢查。奇怪的是,醫生詳細檢查后,并未發現樂樂的消化系統有問題,便建議先回家觀察。沒想到,樂樂在出院前大哭了一場。他說:“一想到馬上要開學回學校,壓力好大,肚子又開始疼了。”
劉敏推測,樂樂的腹痛、腹脹,可能和精神壓力有關,從而引發了軀體癥狀。“壓力是把雙刃劍,要學會自我減壓。”劉敏建議,要樹立正確的自尊心,成績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要學會在壓力中不斷調節、平衡,并正視它。另外,要梳理并找到壓力的根源,比如學習吃力的背后,是學習方法的問題,還是學習時間分配的原因,弄清楚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
升入初中
女孩跟不上學習節奏了
“像樂樂這樣的孩子,并非個案。”9月3日,劉敏表示,開學后的半天門診,她就接待了十多名孩子和家長,其中一半都是因為娃不想上學才來醫院的。
12歲女孩美美(化名),今年9月讀初中一年級。剛開學第一天,她就發現自己的反應大不如從前。她說,上課時注意力難集中,腦子偶爾還會放空,等回過神來時就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重點,一天下來就感覺功課跟不上了。
“我好像腦子變‘笨’了,甚至連老師的通知都不太理解了。”美美說,她為此很著急,晚上睡不著,也害怕去學校。9月2日,美美主動要求媽媽帶她到醫院找醫生。
在精神心理門診,劉敏耐心分析原因。注意力不集中、出現理解障礙,可能與兒童癲癇、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等疾病有關。但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患兒往往在12歲前就已經發病,而美美此前并無這方面問題,成績也優秀,而且腦電圖檢查排除了兒童癲癇的可能性。
“這可能是對新校園生活不適應導致的。”劉敏推測,美美小升初后進入一個全新的學業周期,這一階段和小學時相對寬松的環境相比,很快會面臨學習課程變多,作業量增大,同時學習方式也有較大變化,美美一時沒能適應新環境、新階段,導致自己的壓力過大。
劉敏勸美美,這是在面對新環境時的正常狀態,所以別害怕,學會放松,并讓自己逐漸在調整中適應。“從門診接診情況來看,這部分的心理壓力常出現在小升初、初升高,甚至大一新生階段都可能出現。”劉敏說。
面對“開學綜合征”
專家教您順利過渡
“嘴上喊著‘不想上學’的孩子,其實很多都是因為焦慮情緒引發的開學綜合征。”劉敏表示,其實“開學綜合征”并非醫學上的正式診斷,而是在新學期開始前后,由于對新學期學習生活的不適應而表現出的一系列身心癥狀,如遲到早退、坐不住等行為問題,還有的會出現失眠、頭暈、惡心等一系列生理反應,甚至會出現厭學、焦慮情緒。
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從“放假模式”過渡到“開學模式”,特別是面臨著“開學綜合征”挑戰的孩子?劉敏建議,首先家長要放平心態,多聽孩子說,通過多溝通、多傾聽,幫助孩子調整心態,緩解焦慮情緒。同時,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制訂作息時間表,并監督執行,幫助孩子逐步調整生物鐘,恢復學習狀態。
“在開學初期,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一同制訂學習計劃。”劉敏說,參與制訂過程,可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主動性。
大多數情況下,隨著孩子們對校園生活的逐步適應,“開學綜合征”會逐漸緩解,但也有一些孩子癥狀較重或癥狀持續存在,導致他們無法堅持完成學業,或者發展為軀體形式障礙、適應障礙、長期焦慮等,這就需要考慮向專業醫生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