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國林改第一縣”福建龍巖武平縣發行了1號林票,來自武平縣萬安鎮的林農池良昌認購了1號林票后,用這張林票向當地金融機構申請了第一筆“林票貸”,用于工廠資金周轉,擴大生產。福建是全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20多年前,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福建是林業大省,廣大林農卻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的狀況,抓住“山要怎么分”“樹要怎么砍”“錢從哪里來”“單家獨戶怎么辦”等4個難題,在全國率先謀劃實施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改革實踐,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又一場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變革,對于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這為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生態美和百姓富,是林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地各部門要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上下功夫,拓寬“兩山”轉化路徑,走出一條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的綠色發展新路。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社會得綠、林農得利。“好生態就是真金白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森林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于一身的大寶庫;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要創新推出林票、碳票制度,讓“好空氣也可以賣錢!”山區林區的發展,要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林業碳匯碳票制度,促進林業碳匯價值變現,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讓林農保護修復生態能夠得到合理的回報,實現社會得綠、林農得利。要探索建立多元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助標準,不斷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有力調動廣大林農參與國土綠化的積極性,讓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國家林草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集體林森林面積21.83億畝,森林蓄積量93.32億立方米,實現持續“雙增長”。集體林業已帶動4700多萬農民就業,集體林地畝均產出約300元,比林改前增長了3倍多,形成了經濟林、木材加工、旅游康養、林下經濟4個萬億級支柱產業。我國林業產業規模和增速穩居世界前列。
明晰產權,讓“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集體林是提升碳匯能力的重要載體,是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只有扎實做好林權確權工作,明晰產權,才能有效解決集體林地地類重疊、權屬交叉等問題,充分調動林農們營林護林的積極性。在集體林改前,不少山林歸屬不清,亂砍濫伐時有發生,難以開發利用,林農守著金山過著苦日子。林改初期對林地承包期限沒有統一設定,因為擔心政策調整,林農不敢放開手腳發展周期長的林業產業。“穩定林業經營者的預期至關重要。”各地要探索形成集體林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經營的格局,堅持穩字當頭,牢牢把握改革方向,穩步深化改革。通過完善制度機制,加快推進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落實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保障集體林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積極穩妥推動林權流轉,依法保護林農和林業經營者的集體林權益,增強生態保護和林業發展內生動力。
發展林業特色產業,提高集體林質量和效益。科學合理利用集體林資源,發展林業特色產業,能有效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集體林區要實現綠富雙贏,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勢在必行。要支持集體林業大縣發展林業產業,提升一批現代產業園區,扶持一批專精特新林業企業,支持林業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等集體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加強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改善發展條件,推動林業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帶動林區經濟增長、林農增收致富,促進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要延伸產業鏈條,融合新業態,適度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綠色富民產業,實現生態改善、經濟增長、林農致富,促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讓林農不砍樹也能致富。近年來,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分區域、分時段、多模式發展林下經濟,通過引進新品種、采用新技術,不斷優化林下種養模式,全縣林下經濟面積超過10萬畝,綜合產值超過10億元。在全國首個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廣西,當地通過”場村聯營”“場戶聯營”推動集體林地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500萬畝,每畝平均出材量從6立方米提高到12立方米以上,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9500億元,穩居全國第一位,有力拓展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成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關系千山萬水生態安全、億萬百姓民生福祉的重大改革。新征程上,我們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扎實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讓改革改出滿目青山,富裕萬千林農,激發林業潛力活力,走出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的綠色發展之路。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何長青(荊門市沙洋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責編: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