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最新一批19個新職業和28個新工種,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等職業納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眾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職業不斷涌現,約百萬級人才需求持續擴大,新職業正成為加寬擴深就業“蓄水池”的源頭活水。
新職業為年輕一代、尋求職業轉型者及擁有特定技能的人群打開新思路,讓其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人工智能、網絡平臺等新興產業發展讓人工智能訓練師、數字營銷等職業應運而生,年輕一代舞臺更廣闊;無人駕駛技術落地,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安全駕駛員讓“老司機”成為香餑餑,職業轉型更順暢;健康、照護、養老等美好生活需要增長使健康照護師、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專業人員需求大增,特色技能更吃香。產業深度發展和生活需求充分開發促使原有從業人員細化分工并衍生新的就業領域,分流舊賽道釋放就業崗位和開拓新領域打開新就業空間兩相疊加,一個新職業可能引爆約百萬級人才需求。及時對新職業標識“上編”,可以提升新職業的社會認同度,開辟就業新賽道,引導更多求職者加入新職業,激活就業市場“一池春水”。
新職業意味著新領域、新技術、新需求,給勞動者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現有勞動者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自我完成技能更新。促進新職業供需匹配,培育更多適應新就業形態的新人才,教育和培訓是關鍵環節。新職業作為一種新業態,必然有其新內涵,教育專業布局、內容等必須隨之調整。教育部門要對高等院校學科專業進行動態調整優化,瞄準市場和技術的新變化,實現專業建設與新職業需求同頻共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不少地區也正掀起人工智能訓練師培訓和考證的熱潮,助力從業者提高綜合素質。社會就業結構轉型不是一蹴而就,把好就業“方向盤”,強化就業技能教育和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勞動技能,才能從根子上解決新職業要求與新人才技能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實現新職業人才“供需兩旺”。
當前,新職業正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涌現,時代就業紅利不斷釋放,要想在新就業版圖中占據一席之地,從“心”主動適應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等”不來新知識、“靠”不住舊手藝、“要”不來新工作,唯有“主動”才是促進勞動新生的不二法門。把握職業機遇,就必須不斷主動嘗試新領域、主動學習新知識,主動掌握核心勞動技術、主動與自己所處時代的勞動形態相匹配。通過主動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拓寬職業發展空間,滿足社會需求,勞動者可以在未來的職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脫穎而出。由內而外地從“心”改變,自我驅動尋求機會,才能乘上新職業的蓬勃東風,順著風口飛上職業高峰。
積極挖掘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做大挖深就業的“蓄水池”,就要積極引導好新職業這條源頭活水。把握好新職業新機遇,善用教育和培訓兩大發力點精準挖掘源頭,從“心”而動主動對接源頭,才能使這股活水源源不斷流入就業“蓄水池”,持續滋養就業大市場,實現人民就業百花盛開。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戴欣(武漢市江漢區)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