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9月3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稱,2日下午重慶多地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雖然效果不錯,但后勁有點猛,“20個區縣出現8級以上大風”。對此,重慶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副主任張逸軒表示,此次大風與人工增雨作業無直接關聯,主要為大氣能量釋放導致了強對流天氣出現。(據9月3日封面新聞報道)
重慶2日出現大風天氣(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據介紹,2日14時—3日02時,重慶黔江、沙坪壩、渝北、潼南等17個區縣開展了人工增雨作業。作業區域出現小到中雨,局地大雨,雨量0.1毫米~31.4毫米。由于出現了大風天氣,有一住戶在16樓的整面落地窗被刮走,網上出現了各類議論。有網友說,重慶人工增雨“翻車”變成了“人工降災”。還有的說,人工增雨“擺烏龍”,這雨下得比段子還逗。
網上的議論(圖片來源:網絡)
實際上,人工增雨過程中出現瞬時大風或暴雨、冰雹之類,只是時機上的巧合,未必是人工增雨的后果。說人工增雨導致了天氣災害,這是高估了人工增雨的作用,也是錯怪了實施增雨作業的氣象部門。
“人工增雨主要是利用科技手段向云層中播撒催化劑,促進水汽凝結成云水,與大風的形成無直接聯系。”張逸軒解釋,此次大風過程主要由于大氣不穩定能量的釋放所致。因為出現明顯降雨后,大氣不穩定能量在釋放過程中,會出現冰雹、陣性大風、雷電等強對流天氣。張逸軒還表示,同時,強對流天氣又使得人工增雨作業的效果更好。
有居民的窗戶被吹跑(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這話是什么意思呢?從常識上而言,人工并不能“降雨”,只能是借天機實施增雨作業,這個“天機”是天空中有適合開展作業的云團。一般自然降水的產生,需要0℃以上的暖云中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有冰晶,沒有這個條件,就不會下雨。在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如果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就能使降雨產生或使雨量加大。說白了,自然云已經降水或者近于降水是前提。
“人工降雨”這個詞被摒棄,換為“人工增雨”,就表明人工不能憑空造雨。一些地方出現過人工增雨作業后下起大暴雨或冰雹的情形,引發群眾議論,認為人工增雨造成了災害,這其實是誤會。
2015年4月的一天,大連實施人工增雨后普降春雨,后來轉為強降水天氣,暴雨造成大連市區多個路段積水嚴重、交通擁堵,引發部分市民吐槽。“本來就有雨,為什么還要進行人工增雨?”“人工增雨能不能控制一下降水量,這都增到暴雨了,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了!”大連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解釋稱,增雨是為了緩解當前旱情,正確運用人工增雨技術,可增加的降水量一般為自然降水量的6%到25%左右,但無法準確控制具體的降水量。
今年4月,阿聯酋遭遇的雷暴雨,同樣讓“人工增雨”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有媒體報道稱,阿聯酋是世界上最熱衷于人工增雨的國家之一,每隔一兩周,就有飛機飛進云層,試圖“迫使老天下一場陣雨”。氣象學家解釋稱,即使如此,人工增雨技術充其量只會對風暴產生輕微影響,不會造成傾盆大雨乃至洪水。在氣象界,人工增雨仍然存在爭議,倒不是因為其用力過猛而致災,相反,主要是因為很難證明它的作用很大。
“你如何知道由于人工增雨而下了多少雨,或者不進行人工增雨會有多少降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氣候科學家丹尼爾·斯溫強調,對其進行有效性量化的實驗和嘗試充滿了挑戰,因為這不是一個可以進行控制實驗的環境。他認為,如果對災害天氣指責人工增雨的影響,實際是在忽略預警和其真正的成因。
人工影響天氣,恰恰是為了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可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等目的。說人工增雨用力過猛成了“人工降災”,這其實是過于抬舉人工增雨的作用。以目前人類的手段來看,還不能真正做到“呼風喚雨”,只能是順勢而為,借機影響天氣。
所以,如果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后出現大風、大雨、冰雹等天氣,只是“趕巧”遇上了老天原本就孕育了這樣的天氣,并非人力所為,別錯怪了實施作業的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