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9月1日晚,網傳多段視頻,稱在湖南漢壽縣沅水大橋上,出現了大量的蟲子,“如下雪般附著在橋梁上,路上堆了幾公分厚。”每當類似事件發生,有網友擔心是否為地震前兆,專家表示,大量蜉蝣聚集與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沒有必然聯系,不能解讀為自然災害的征兆。(據9月2日湖南日報報道)
漢壽縣沅水大橋上大量蜉蝣聚集(視頻截圖)
相關視頻顯示,漢壽縣沅水大橋空中和橋面都有很多昆蟲,因為橋面飛蟲較多,車輛行駛時出現打滑的情況。9月2日,漢壽縣政府工作人員表示:9月1日晚上相關部門進行了現場處置,9月2日凌晨兩點多已經清理完畢,現場交通恢復正常。
漢壽縣衛健局工作人員表示,這些生物為蜉蝣。蜉蝣對人體無害,大量出現證明沅江水質變好。
河流附近出現大量蜉蝣的情況多有報道。2021年,河南鄧州市汲灘鎮出現大量蜉蝣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專家稱,這種現象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鄧州市汲灘鎮七里河大橋上近年來已經發生過兩次。
媒體也多次報道沅江流域出現大量蜉蝣的情況。2023年9月2日,在益陽沅江市部分地區同樣出現了大量的蜉蝣。2022年9月4日晚間,沅江市黃茅洲大橋出現大量蜉蝣。
漢壽縣沅水大橋上大量蜉蝣聚集(視頻截圖)
對此,專家都有過回應,認為這是正常現象。據華南農業大學昆蟲學碩士劉昆介紹:蜉蝣的稚蟲階段是在水中度過的,上述新聞中,大家看到的是蜉蝣羽化成蟲的階段,這個階段只有一到兩天,所以蜉蝣有“朝生暮死”的說法。蜉蝣的上述行為主要是為了交配和繁衍,這類現象被稱為“婚飛”。蜉蝣、石蛾、石蠅以及雙翅目昆蟲等,都有婚飛的習性。
鄧州市農業農村局植保專家也曾介紹,蜉蝣是一種水生昆蟲,只有成蟲出水飛翔,一般只存活幾個小時,對農作物沒有危害。
雖然相關回應解釋了蜉蝣聚集為正常的婚飛現象,可以放心,但為何會出現這么多數量的蜉蝣,似乎欠缺一個答案。
每當類似事件發生,就有網友擔心是否為地震前兆,專家對此也進行了辟謠,表示大量生物聚集與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沒有必然聯系。事實上,發生大量蟾蜍過馬路、大量烏鴉盤旋等罕見情形之后,當地并沒有發生地震之類的自然災害。但對這類生物聚集現象,也不能止于簡單地辟謠,僅以“正常現象”帶過。對普通人來說,這樣的回應只是讓人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專家若能普及更多的相關知識,就能夠進一步“真相大白”,讓人消除疑惑。
以蜉蝣聚集來說,在專家眼里是正常的。但在普通人眼里,平時并沒有見過這么多的蜉蝣聚集。為何有異于平常的大量蜉蝣聚集,還是需要答案來解惑的。
2021年8月,河南鄧州市汲灘鎮出現大量蜉蝣(圖片來源:極目新聞)
2021年8月,河南鄧州市汲灘鎮出現大量蜉蝣,而2021年7月河南多個地方遭遇了暴雨天氣。河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湯清波表示,蜉蝣每年都會交配產卵,每隔幾年會有一次大暴發。蜉蝣對溫度和濕度要求比較高,2021年“我省雨水充足、水溫適宜,加速了蜉蝣的蛻變”。這個解釋應該說明了蜉蝣暴發的原因。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昆蟲研究室主任萬鵬也解釋過,鄧州出現很多蜉蝣,表明當地環境很潮濕。可見,蜉蝣是天氣現象的結果,并非群眾擔心的異常天氣征兆。蜉蝣暴發不會預示什么,而只是過去高溫高濕天氣的結果。
公開報道顯示,今年夏天,湖南多地出現連續強降雨。此次湖南漢壽出現蜉蝣暴發,應該同樣與雨水充足、水溫適宜有關,并不是什么異常天氣的征兆。
針對蛤蟆成群出現在馬路上的奇異景象,有生物學老師表示,在蛙類大量繁殖的季節,如果遇上悶熱天氣,生長的水域會處于缺氧狀態,為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就會出現集體遷徙現象。這種現象屬于自然現象,與地震無關。這個解釋,也能讓人明白蛤蟆“搬家”的背景。
生物的異常聚集與遷徙,常會引發關注與擔憂。對此,除了對謠言以正視聽,還不妨普及更多的知識,以讓謠言止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