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暢、通訊員孫小雪)香噴噴的熱干面不僅是武漢市民的最愛,也成為江城迎接外地游客的美食名片。為讓生產流程更加規范,近日,武漢市市場監管局出臺首個熱干面生產標準,讓熱干面既好吃又安全。
一碗螺螄粉年賺600億元,火遍大江南北,其背后有柳州市政府近10年努力,制訂的行業標準達百余項,建立起了一整套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在柳州,螺螄粉生產經營主體必須按規范建立進貨查驗記錄和出廠檢驗記錄制度,憑證保存期不得少于保質期滿后六個月。
參考螺螄粉的成功經驗,武漢市市場監管局聯合武漢市標準化研究院、武漢食品化妝品檢驗所歷時2年編制,成功推出了首個熱干面地方標準。對各類型熱干面的環境衛生、廠房布局、生產工藝、關鍵控制環節、包裝、檢驗、儲運交付、人員健康等環節進行了統一規范,填補了國內熱干面食品生產管理標準的空白。
首個地方標準將武漢熱干面細分為生干型、生濕型、半熟型、速凍型及方便型干面、方便型濕面等6個種類,對每一種類的生產工藝流程、關鍵控制環節進行了詳細規定。生濕型、半熟型需在10℃以下冷藏保存,速凍型則是將生濕型、半熟型面條速凍定型,需在-18℃以下冷凍保藏。
武漢市民最愛吃的是半熟型熱干面,街頭餐飲店多采用此面,顧客來了只需下鍋一燙,裝入碗中,加上芝麻醬等作料就可上桌,但這種熱干面在高溫天氣下容易遭遇細菌污染。記者看到,武漢市幾家大型半熟型熱干面生產企業已按剛出臺的規范標準統一配備了強力鼓風機,避免加工現場受潮霉變,生產標準也已上墻,便于隨時參照。
標準化生產是否會影響熱干面的風味?據武漢市標準化研究院工程師介紹,該標準研制團隊多次深入熱干面生產企業,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其中重要的一項是要保存熱干面的傳統風味。標準在發布之前邀請眾多市民參與品嘗,搜集反饋意見,證明口感與風味基本沒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