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遵循原則,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內蘊深邃的理論邏輯、凸顯鮮明的實踐導向。
歷史基礎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使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革命斗爭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毛澤東同志指出:“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別,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從群眾出發就好辦。”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先后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和實踐要求,統籌應對“兩個大局”,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中國共產黨在歷史洪流中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人民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各類問題進行了及時回應和處理,不斷滿足人民的需求,保證了人民群眾真正共享發展成果的權利。
理論邏輯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價值理念,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理論品質。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宗旨性質和初心使命的集中彰顯,也是中國共產黨從輝煌邁向新的輝煌的力量源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民性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考,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可以說,人民立場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立場,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新時代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貫穿改革始終的根本價值取向。人民,既是改革的動力和底氣,也是改革的根基和目的。人民始終是物質生產、精神創造、社會變革的主體,既是價值的創造者,也是價值的享有者。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只有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智力、魄力、創造力凝聚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來,才能激發出推動歷史潮流、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磅礴偉力,才能創造出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新質生產力,才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實踐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天,全黨同志無論職位高低,都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黨的十八大在歷史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黨中央莊嚴宣布絕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和一個貧困群眾,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黨的十九大錨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全面部署精準脫貧,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并提出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黨的二十大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都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強調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在改革中始終踐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以人民的發展為最高價值,以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根本利益為改革實踐的具體內容和根本目標,以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政治追求,強調在公平、公正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共享發展權利,共享發展成果。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要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不斷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進。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