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舊小區作為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的產物,經歷了由單位制向社區制轉型的過程。受歷史條件的限制,老舊小區存在規劃缺位、建筑老舊、設施落后等“先天不足”,已經成為城市化最薄弱的一環。隨著居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高漲,在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5萬個,以武漢市武昌區為例,2019以來陸續投入35.3億元對205個老舊小區實施改造,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緩解了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三分建,七分管。在各地如火如荼的推進過程中,老舊小區改造從“摸著石頭過河”發展到“加強頂層設計”的階段。2021年,住建部、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明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要求的通知》,明確指出當前工作還存在重“面子”輕“里子”、政府干群眾看、可持續機制建立難等問題。具體表現為不少改造后的老舊小區依然處于無專業物業、無長效管理、無維修經費的“三無”狀態,即便是成立了自管委,成員也往往年齡偏大,精力和知識有限,無法長期持續,還需要街道社區兜底,客觀上導致改造成果難以維護甚至發生反彈。要從根源上破解這個瓶頸,需要認識到“城”的更新也是“人”的轉變,既要抓好老舊小區改造這項重大民生工程、發展工程,更要以“全生命周期”意識推動老舊小區治理模式深刻變革。
如何才能把準老舊小區煥發新生的“時代脈搏”,使得環境面貌更可持續、服務水平更上臺階、居民更有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近年來,湖北省以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為載體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武昌區在共同締造理念的指引下,開展老舊小區“建管運治”一體化試點,“建”就是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創造專業物業入駐條件,“管”就是引進物業企業提供管理服務,“運”就是推動物業服務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治”就是形成黨組織領導下的訴求解決閉環,最大程度凝聚小區居民共識,不斷激發基層治理活力。武昌區自下而上全過程發動居民參與,探索形成“居民主動交費、物業自我造血、政府以獎代補、多方聯動共管”路徑,推動老舊小區從“兜底管”走向“共治理”,以實際行動回答居民所盼、基層所需、發展所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一個個老舊小區,也是一個個基本治理單元,需要政府、居民、物業服務企業同向發力才能劃出“最大同心圓”。建立回應時代之問的老舊小區治理新模式,需要把握哪些著力點?要尊重居民意愿,通過入戶調研、座談交流,讓群眾圍繞引不引物業、引什么物業暢所欲言,特別是要在自管力量薄弱、各類問題突出、居民呼聲迫切的老舊小區找到突破口,成熟一個推一個,真正變“要我引”為“我要引”。要堅持以服務換支持,老舊小區居民培養付費習慣需要一個過程,物業企業要主動靠前開展環境保潔、車輛管理、水電維修等一系列居民需要的服務,以貼心服務換取居民真心支持。要確保依法依規,在實施改造、引進物業、成立業委會(自管委)等全流程都要有法可依、公開透明,把居民滿不滿意作為最重要的指標來考核,健全物業企業準入、獎勵和退出機制,提升各項工作的公信力。要發揮市場作用,采取盤活存量、打包運營等方式,將社區盒子、幸福食堂等交由物業運營,提供理發、家政、中介、快遞等低償增值服務,幫助居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形成物業可持續運營、發展紅利居民共享的良好生態。要激發共同精神,強化小區綜合黨委“主心骨”作用,用好鄰里長、樓棟長、網格長等治理力量,搭建“三方聯動”平臺,形成“反饋—協商—解決”閉環,讓居民切實感受到組織就在身邊。培育小區能人、紅人和志愿服務隊、社會組織,廣泛參與鄰里幫扶、矛盾調處,推動“遠親不如近鄰”理念深入人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建管運治”一體化等創新舉措,既是對老舊小區環境面貌、發展方式和居民組織形態的系統性再塑造,也是對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現代化治理路徑的實踐拓展,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回應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李卓耘(武漢市武昌區委組織部)
責編:王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