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凌晨5時許,菜農們在H85路“蔬菜公交”車上攀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朱熙勇 攝)
9月2日近5時,H85路駕駛員幫菜農把蔬菜搬上公交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磊 通訊員 黃麗俊 萬建國
9月2日早上6時,武漢市東西湖區菜農劉孝萍,乘坐H85路惠農專線公交車,抵達終點站東吳大道三秀路站。到站后,她拖著七八袋新鮮蔬菜下車,來到旁邊的三秀路菜市場吆喝售賣。
金燦燦的南瓜、水靈靈的茄子、綠油油的苕尖……上午11時,劉孝萍的菜被搶購一空,她滿意地拖著小車乘公交回家。“賣菜賺了298元,車費才10元。”她說。
一個月前,武漢公交集團第二營運公司開通H85路惠農專線,凌晨5時搭載菜農進城賣菜,深受菜農歡迎,有漢川菜農得知消息后,也專程來乘坐。
9月2日凌晨2時許,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武昌出發,驅車來到東西湖區,跟隨劉孝萍們采摘蔬菜,乘坐這輛特“蔬”的公交車進城賣菜。
星夜勞作
劉孝萍家位于東西湖區新溝鎮街道,與漢川市毗鄰,是武漢市民的“菜籃子”。
穿過鄉間小路來到劉孝萍家菜地時,已是凌晨3時30分。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中,幾束微弱的燈光尤為醒目。
劉孝萍和母親、丈夫,正戴著頭燈,在菜地里忙著收菜。
半截麻袋系在腰間,劉孝萍麻利地邊摘菜邊往麻袋里收納,短短幾分鐘,麻袋已鼓鼓囊囊。而后,劉孝萍將麻袋清空,返回田間,不多時,麻袋又是滿滿當當。
劉孝萍家有近4畝地,種了茄子、辣椒、苕尖、豆角等有機作物。每天凌晨2時30分到4時,家里人都會來到地里一起收菜,然后分類打包,由劉孝萍拖到城里售賣。生意好時一天能賣個四五百元,再不濟也有100多元,全年收入4萬元到5萬元。
破曉奔波
凌晨4時30分,劉孝萍將打包好的蔬菜搬上三輪車,隨后和丈夫一起,來到H85路惠農專線起點站荷新路新溝閘站。
此時,站臺處已有四五位菜農,拎著大筐小筐的蔬菜在等候。幾位菜農聊得火熱,看起來十分熟絡。
“都是天天一起坐車的老伙計,早就混熟了。”惠農專線駕駛員宋程笑著說,乘坐車輛的多是六旬以上老人,最多時一天能有20多名菜農乘車。為方便菜農,惠農專線將原定5時30分的發車時間提前至5時,且沿途僅停七雄路輕軌站、東吳大道六順路站、東吳大道三秀路站三站,比普通的H85線路車輛可提前1小時抵達沿線多個菜市場,確保菜農們能及早占到好攤位,有更充裕的銷售時間,蔬菜也能賣上更好的價錢。同時,惠農專線的設立,也減少了對其他正常通勤乘客的影響。
乘客中,不乏從漢川專程趕來的菜農。年過八旬的李婆婆,和老伴專程開著三輪車驅車十幾公里來趕惠農專線。李婆婆說,新溝鎮和漢川接壤這一塊兒人流量少,且種菜大戶多,蔬菜到了武漢市內才有更好的銷路,惠農公交為周邊菜農們提供了一條便捷的蔬菜銷售通道。
臨近5時,菜農們按照下車順序,依次把菜拎上車,宋程也在一旁搭手幫忙。
5時整,車輛準時出發。記者跟車發現,為方便菜農在車上打盹,車輛一直以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勻速行駛,且主動避開顛簸路段。不一會兒,車上傳來鼾聲。
清晨收獲
“劉師傅,好久不見啊,是不是有幾天沒來了?到處找你。”“就想念你家的苕尖,又新鮮又爽口,等著你出攤。”
在三秀路菜市場賣菜不到1個小時,劉孝萍家的菜,已售出將近一半,苕尖、絲瓜、辣椒更是早早賣空。劉孝萍說,因是自家種的蔬菜,新鮮又實惠,她的菜很受周邊居民歡迎。
得到實惠的,不僅僅是劉孝萍。漢川菜農李婆婆,早早就在七雄路輕軌站處下車,坐上輕軌到漢正街一帶去賣菜。她說,那里銷路更廣、價格更好。
在武漢,還有不少像H85這樣的“蔬菜公交”。江夏J202路公交自2020年開通以來,已成為周邊約30個村子的村民最便捷的交通線路,每天為100多位菜農提供服務。武漢公交232路由平江大道陽邏客運站發往后湖大道地鐵新榮站,方便了新洲陽邏、漢施公路、黃陂武湖及諶家磯大道沿線菜農出行。
作為超大城市,武漢70%以上的國土面積在鄉村,農村常住人口210余萬人。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研究員、社會學系副主任陳頎表示,“蔬菜公交”很暖心,為鮮活農產品開辟了低價、快捷通道,讓菜農得實惠、居民吃新鮮,促進城鄉市場有效對接,有效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