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記者李博 通訊員田金艷 鄧明安)入秋一過,就是高山百合成熟的季節。8月30日,天還未亮,恩施來鳳縣三胡鄉胡家溝社區二虎壩百合種植示范基地里,四處散落著裝滿百合的筐子和村民們采收百合的身影。
這些百合都是去年冬季栽種的,歷經近一年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成了個大、體重、肉厚、心實、色白的“優等果”。百合可食用、能藥用,經濟價值極高,成了村民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
胡家溝社區地處低山、二高山地區(編者注:指海拔800-1200米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760米,年平均氣溫15至28攝氏度,土壤肥沃松散,pH值在5.5至6.5之間,呈酸性,適合百合生長。
近年來,三胡鄉借助當地生態資源優勢,通過“大戶+基地+農戶”的模式,不斷壯大特色產業種植規模,在增加村集體收入的同時,更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機會,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我今年在三胡鄉二虎壩片區共承包了60畝地種百合,一畝地能有2000多斤的產量,按去年的收購價計算毛收入約120萬元,除去肥料、種子、農藥及用工等成本,這一季忙下來,可得25萬元的純利潤。”湖南省龍山縣石排洞村百合種植大戶譚先生介紹,接下來,他還將擴大種植面積,建加工大棚,讓百合形成食用、藥用、觀賞、營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帶動更多老百姓一起種植,讓更多的村民吃上“百合飯”。
據統計,三胡鄉今年已引進湖南省龍山、洗洛等外地百合種植大戶6家,流轉撂荒地2100畝,分布在全鄉13個村(社區),可帶動當地村民2500余人在百合基地務工。參照2023年百合市場行情計算,今年可為群眾增收約850萬元。
“我們將土地按照700元每畝流轉給種植大戶,又給種植大戶打工,每天可得80元—100元工資,在家門口就掙了錢,既可以帶孩子上學,又可以照顧老人和家庭。”三胡鄉獅子橋村11組村民劉水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