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熏到呼吸困難、淚流不止……”2024年9月1日深夜,央視記者直擊“硫超標”枸杞加工現場。這一顆顆看起來顆粒飽滿、鮮艷紅亮的枸杞,卻是由有毒的工業硫磺熏制,一旦被人食用,很容易引發腎功能不全及衰竭、多發性神經炎、肝功能損害等癥狀,在“養生”“硫超標”“有毒”這一系列關鍵詞的炮轟下,“養生”的枸杞迅速“硫”上熱搜。
枸杞,這種養生中藥,因為其顆粒大、飽滿、色澤鮮紅、果肉厚實、含糖量高等特點,一直深受消費者喜愛,被一眾打工人戲稱工作續命必須“保溫杯里泡枸杞”。然而,商家為了提升枸杞的賣相,追求更高的利潤,竟然不惜鋌而走險,違規使用工業硫磺進行“提色增艷”。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禁止生產經營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第(二)項“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生物毒素、重金屬等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工業硫磺作為一種生產、加工原料,不能用作食品加工,在枸杞及其產品過程中,也絕對禁止使用工業硫磺及其替代品。然而,這些毒枸杞隨著市場流通,有的進了火鍋店、小藥鋪,有的進了茶包,還有的被制成了標注“養生”的枸杞酒,走進了千家萬戶,用來“養生”的枸杞卻是荼害身體的“毒藥”,這種行為令人憤慨?
通常來說,國家會制定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但標準歸標準,如果不遵守那也是形同虛設,倘若只有職能部門來檢查了才重視,不檢查就置之高閣,“捏著鼻子哄眼睛”,讓標準只是掛在墻上、寫在紙上,難以落在地上,放在心上,在執行中“全憑感覺”,落實時“全看自覺”,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又如何敢讓消費者放心吃下?客觀來講,商家控制必要成本,追求合理利潤是應該的。但商家必須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把握好產品質量的“源頭活水”,確保每一份產品都是安全健康的。只有優先考慮消費者權益,才能讓持續經營下去。
守住舌尖上的安全,只指望商家慎獨自律那是不現實的,更重要的是職能部門要牽好食品安全生產的“牛鼻子”,拽好食品安全流通的“牛尾巴”,打響從重處罰的“牛鞭子”,在生產源頭管好市場入口,在流通中落實兩個責任,在發現問題后打出“組合拳”,實現從食品生產到流通的全過程監管,讓不良商家心有所忌,無從逾越,不敢再越“雷池”半步,以身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形成有效震懾,切實保障大眾“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此特別提醒廣大商家,如果還是昧著良心撈黑錢,只重外表不重本質,只重營銷而輕安全,遲早會口碑崩塌,難逃鋃鐺入獄的命運。只有對食品安全永懷敬畏之心,忠于品質、練好內功,才能把上乘品質真正寫在消費者口碑里。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程膺豪(武漢市青山區“青評調”網評團隊)
責編: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