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張元媛 通訊員 杜玉婷 陳曉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開發區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區、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新質生產力的主引擎。
在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六次、七次全會精神之際,本報推出大型全媒體訪談《新質生產力 潮涌開發區》,邀請國家級開發區和重點省級開發區負責人走進湖北日報5G演播室,分享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探索。新技術激蕩產業新藍海、新場景拓展多元新應用、新業態澎湃發展新動能,一個個新風撲面的鮮活故事,匯聚成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的生動圖景。
今起,本報將在重要版面刊發圖文報道,并配發二維碼,讀者可掃碼觀看訪談視頻。湖北日報“兩微一端”、抖音、頭條號,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客戶端,荊楚網(湖北日報網)等平臺將通過專題、話題設置等方式,全媒體分發相關新媒體產品,敬請關注。
1988年,位于宜昌城郊接合部的窯灣鄉發生了一件大事。
懷揣著捉襟見肘的5萬元開辦費和50萬元起步資金,宜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這里動建,成為全省第一家地方自行投資建設的開發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強調,要加快構建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時代新機遇,宜昌高新區如何以“用”為導向,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8月11日,宜昌市委副書記、宜昌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葉楊接受了湖北日報全媒體訪談。
8月11日,宜昌市委副書記、宜昌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葉楊(右)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氮肥“第一股”的破繭重生
宜昌是長江流域最大的磷礦基地,更是長江大保護的“立規之地”。化工產業是宜昌首個產值超過千億元的支柱產業,也是宜昌的“飯碗”。
今年1月,新宜化工年產55萬噸氨醇項目正式投產。這是宜化集團以沿江化工裝置“關改搬轉”為契機,在宜昌高新區田家河園區完成本部化工裝置搬遷入園的第一個建成項目。
“宜化集團是宜昌的‘工業長子’,也是中國氮肥‘第一股’。宜化的改革與轉型,對宜昌在長江大保護中持續推進化工產業高端化、綠色化轉型,意義重大。”葉楊表示。宜化擁有煤礦、磷礦、鹽礦等礦產資源儲量27億噸,年開采能力達4000萬噸,現有25種主導產品。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宜化就是賣化肥的,其實不然。”宜化集團田家河園區常務副指揮長劉曉說,位于宜昌高新區白洋工業園的宜化磷化工項目,總投資達52億元,主要生產硫酸、磷酸、精制磷酸及高檔阻燃劑等,建成后預計實現年產值100億元。與傳統化工不同,宜化磷化工項目打通了磷礦、磷化工、磷復肥全產業鏈,實現了磷資源的梯級利用。先進的綠色環保工藝和低碳節能技術,可使磷酸濃縮工藝能耗下降30%至40%,項目整體能耗同比下降約11%。
今年6月,宜化與全球領先的無機氟新材料研發生產企業多氟多簽約,在宜昌高新區打造華中氟硅產業園,總投資約96億元。
葉楊介紹,當前,豐山新材料、長青生物、順毅化工、晟康生物等多家龍頭企業都相繼在宜昌高新區布局。該區聚焦現代化工新材料產業,持續推動傳統化工向精細化工裂變,打造全國精細磷化中心和世界級磷化工循環產業集群,力爭精細化工占比達到50%以上,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
一塊電池的循環之旅
走進宜昌邦普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一塊塊廢舊電池在回收產線上,魚貫流動。
“我手里拿的邦普生產的磷酸鐵樣品,就是從廢舊電池中循環回收,提取后又可用于新的鋰電池生產。”葉楊介紹,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過去宜昌磷礦論噸賣,如今黑磷產品論克賣。
邦普產業園生產負責人王致富介紹,拆解回收動力電池,主要是將其中的金屬材料以及有價金屬含量高的電極材料提取出來,進行循環利用。在動力電池回收過程中,通過前處理、金屬提取和材料再生三大步驟,實現了從電池中來、到電池中去的綠色閉環,把“廢電池”變成“新產品”。
目前,宜昌邦普循環每年可回收廢舊動力電池15萬噸,生產出6萬噸磷酸鐵、1.5萬噸碳酸鋰和1.5萬噸再生石墨,相當于處理60萬輛報廢新能源汽車。邦普循環的電池級碳酸鋰月產能已實現滿產。
“廢舊電池回收,只是邦普循環經濟的一部分。”葉楊介紹,宜昌邦普產業園有4000多名建設工人日夜奮戰,邦普時代、邦普宜化建設進度均超過70%。
圍繞寧德時代邦普、欣旺達等鏈主企業,宜昌高新區將實現從電池上游礦產資源、到電池材料生產、電芯電池制造、再到廢舊電池回收梯級利用的新能源全產業鏈覆蓋,打造循環經濟樣板區。
“萬億風口”的產業新機遇
生命健康產業是我省重點打造的萬億級支柱產業之一,去年產業規模達8810億元,今年有望突破萬億元。
宜昌高新區是宜昌人福藥業的全球總部基地。作為亞洲最大的麻醉藥品研發生產企業,宜昌人福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80.6億元,同比增長14.97%,產品出口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宜昌人福全球總部基地小容量注射劑車間,每年可生產5億支小容量注射劑。每一支小小的安瓿瓶,都要經歷清洗、灌裝、封口、燈檢、賦碼等10多個流程。
“年產5億支,意味著每秒要生產近16支,每個環節的效率,都關乎整條生產線的效能。”宜昌人福全球總部基地小針車間主任陳維介紹,車間很多工序都由機械臂或AGV智能搬運機器人完成,自動化率超過95%,生產效率提高了30%以上。
宜昌人福藥業工程部部長楊靖介紹,今年7月,宜昌人福藥業大健康產業園高端大輸液車間封頂,投產后可年產單腔袋2000萬袋、多腔袋200萬袋、玻瓶1000萬瓶。“在宜昌人福全球總部基地的國際藥物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平均年齡27歲,目前有18個一類新藥在研。”葉楊表示,生命健康是永遠的朝陽產業,圍繞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宜昌高新區將聚焦醫藥制造產業,推動特色原料藥、化學創新藥、仿制藥、高端制劑等項目集聚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生產基地、創新藥及仿制藥研發生產中心。
36年間,宜昌高新區已從一個11.2平方公里的單一園區,成長為209.42平方公里的興業沃土。2023年,宜昌高新區位居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行榜第43位。
開發區名片
宜昌高新區始建于1988年,1992年被批準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0年獲批國家級高新區,總面積209.42平方公里。
宜昌高新區聚焦現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裝備三大主導產業,持續推動傳統化工向精細化工裂變,促進化工與生命健康等產業耦合發展,打造全國精細磷化中心和世界級磷化工循環產業集群,力爭精細化工占比達到50%以上,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
2023年,宜昌高新區綜合排名居全國第43位,成為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區、國家新型工業化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火炬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
詳見9月2日湖北日報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