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許文秀 通訊員羅雨、李美琳)書香秧田,人才輩出。位于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沙市鎮的秧田村是一個有1200多戶村民的村莊,從恢復高考至今,這里先后走出了28位博士、170余名碩士、上千名大學生,成為遠近聞名的“博士村”。秧田村也因此獲得了全國農村幸福社區示范村、國家級終身品牌學習中心等榮譽。“博士村”盛產“學霸”的秘訣是什么?8月27日至29日,中南民族大學大學生記者團二十名成員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往秧田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調研秧田村的家風家訓傳承。
走訪過程中,中南民族大學實踐隊發現秧田村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塊寫著“崇文尚教、詩禮傳家”“存忠厚、尚節儉”等家風祖訓的牌匾,學生們走進村民家中,通過與村民親切交談了解到許多家風家訓的故事,深刻感受到秧田村“力耕種、勤誦讀”的文化傳統。緊鄰秧田村小學,有一座存著萬余冊書籍的老宅,這就是秧田村的圖書館——農家書屋。來自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2023級本科生陳瑞德和2022級本科生周佳頤走進農家書屋,一位老奶奶熱情接待了他們。這位老奶奶就是老宅的主人——張秋香。2019年,秧田村打算找場地新建一個圖書館,張秋香二話不說就將她的老宅捐了出來。
秧田村村民家門口的家風家訓牌匾。學校供圖
因家境貧寒,張秋香從未上過一天學。當1958年“掃盲運動”開展到秧田村后,她下定決心哪怕再難也要識字。張秋香說:“只有讀到書,人生才能看得清!”后來的日子里,她白天到生產隊出工,晚上參加掃盲,與此同時還要兼顧家庭中六個子女的讀書學習。六十多年日日夜夜耕讀,張秋香用無私的愛與堅持澆灌后輩成長,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子孫每代人都勤學好學,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奮發有為,從這個家庭里更是走出了兩位博士。如今已95歲高齡的她,聊起書籍仍然思維清晰、精神抖擻。“通過與張奶奶近兩個小時的深入交談,我深刻領悟到了秧田村耕讀傳家、勤勞儉樸的深厚底蘊。張奶奶對我們說:‘你們一定要好好讀下去,好好建設我們的祖國!’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會謹記張奶奶的教誨,努力學習,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未來。”陳瑞德說。
張秋香在讀書。學校供圖
吃過早飯,羅增國就拿著大平剪修剪花草樹木。羅增國今年75歲,他熱心公益事業,堅持義務勞動,從2014年開始就每年為秧田村修剪扯草、種培七八次,主動清理路邊障礙物,不僅為村上環境衛生的整潔作出貢獻,更是潛移默化影響到周邊人參與公益。羅增國說:“整潔有生機的花草樹木能給來咱們村子參觀研學的人留下好印象,會吸引更多人來到村子,村子發展起來了,村民的生活也會跟著變好。我有一份光就要發一份熱,雖無錢樂捐,但有心干事。”
羅增國帶領中南民大實踐隊的成員參觀了他1954年蓋起來的老房子。支撐灶臺的每一塊磚、房梁上的每一根木頭都是羅增國為生活付出的汗水。羅增國指著自己身上的褲子說:“這條褲子還是我兒子當年考軍校時穿的嘞!”正是因為吃過生活貧困的苦,羅增國才非常重視子女讀書,希望子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我讀書時父親對我很嚴厲,有一次我因貪玩晚回家,父親非常生氣,認為我讀書懶散,罰了我一個月。正是父親的監督和管教促使我考上大學,現在我教育子女也會受到父親的影響,在我們家庭里勤儉樸素、勤學苦讀的作風會一代代傳下去。”羅增國的女兒羅賽艷說。
走訪之余,中南民族大學實踐隊還參觀了秧田耕讀文化館、博士墻、老槽門、老龍井等知名景點。秧田耕讀文化館是瀏陽唯一的村級耕讀文化館,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表格、文字、聲像、雕塑等載體,以鄉村記憶為主線,以時間為主軸,詳細介紹了秧田村積累深厚的耕讀文化底蘊,以及數代秧田人祖風家訓的傳承。白底紅字、高兩層樓的博士墻是秧田村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標之一,墻上展示了村里迄今為止走出的28名博士的照片和簡介。
秧田村博士墻。羅雨 攝
“站在博士墻面前,我深刻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和文化的傳承。就像墻上的那一行大字‘知識改變命運,文化孕育美德’,現在整個秧田村的發展都受到了知識帶來的積極影響,讓我看到知識改變的不僅是個人的命運,還有家族的命運。”來自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的2023級本科生王艷在參觀博士墻后感慨道,“這次調研不僅讓我了解到秧田村勤耕重讀、愛國愛家的文化傳統,更激勵我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師生在秧田村耕讀文化館參觀。羅雨 攝
8月28日下午,在秧田村村民的協助下,中南民大大學生記者團的同學們分成兩隊進行了一場劃龍舟競賽。“很開心能夠在本次社會實踐中學會了劃龍舟,非常開心并且感受到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記者團成員鄧思彤說。
體驗劃龍舟。劉虹 攝
“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秧田村的村民曾給予我們學校很大的物資幫助,秧田村的歷史和耕讀傳家很有特色,希望本次暑期社會實踐不僅可以讓同學們有機會把記者團里的所學應用到實際當中,也能讓秧田村的文化對同學們產生有益影響,讓他們深刻領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劉虹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