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唐曉安 張元媛 劉路 通訊員 王丹 劉丹
遠安縣嫘祖鎮是黃帝正妃、人類養蠶繅絲始祖、中華民族偉大母親——嫘祖的誕生地。
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遠安縣嫘祖鎮采訪,感受最深的是:當地民風淳樸,村民待人熱情、真誠。聽村民說得最多的話是:鄰里鄉親間幫扶,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已烙在骨髓里。感恩回報,發自真心,是純自然之舉。
嫘祖故里,詩畫遠安。這片秀美的土地上,遠不止一對“遠安兄弟”——還有更多像宋來波這樣被幫扶后的“好伢”,走出大山,又時常回望,反哺報恩。
“中國好人”言傳身教
師生接力傳遞愛心
“我也出生在遠安一個貧困農村家庭,當年考上大學,就是靠左鄰右舍湊齊學費。”8月30日,“中國好人”徐玉華講述自己的身世。為回報家鄉,1999年大學畢業時,她主動分回遠安縣茍家埡中學。宋來波成了徐玉華的第一批學生。
“那時農村困難,每次家訪,總會發現一些學生因經濟困難而面臨輟學風險。”2012年,徐玉華開始通過網絡凝聚愛心,為貧困學生尋找“一對一”的長期資助人。2017年5月,在遠安縣多個部門和單位支持下,遠安縣“玉華愛心助學工作室”成立,招募本土愛心志愿者60名,編織起助學濟困愛心保障網。
走進工作室,翻開徐玉華的愛心捐助記錄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滿了每名貧困學生的家庭情況、就讀學校、資助金額分配:
“8月9日,學生金晶給楊同學匯來助學金2000元。”
“8月14日,在深圳工作的學生馮煒煒,給嫘祖中學龔同學匯來9至12月助學金600元。”
“8月29日,在北京工作的學生陳曙光表示想再資助一名學生,并匯款2000元。曙光此前從小學開始資助的孩子,已考上大學。”
一批批獲捐助學生,考上大學、走上社會;一批批事業有成的學生,又接力反哺社會,延續愛心……每天,徐玉華都會在自己的朋友圈、視頻號“用愛播撒希望”上記錄這些愛心故事。
“這些年來,有很多學生聯系我,表示想資助貧困學生,其中就有宋來波。”徐玉華說,這份工作雖然微小,但如果能影響學生參與、接力,把愛心傳遞,這是身為老師最大的幸福。
善舉義舉故事無數
鄉鄰互助只是尋常
8月30日,嫘祖鎮分水村,67歲的向家福和兒子在屋場收拾玉米。
“我小時候的境遇,和宋來波兄弟倆差不多。”向家福介紹,他8個月時喪母,2歲喪父,多虧村民黃厚玉、向成秀把他養大。
在向家福的記憶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不少地方口糧短缺,煮紅薯就是一頓好飯。黃厚玉夫妻上有老、下有三個子女,日子也過得艱難,但還是將幼無所依的向家福領回家。“那時候,桌子上多雙筷子,是不輕的負擔。”黃厚玉、向成秀不僅給了向家福一雙筷子,還全力將他養大,幫扶他結婚、建房、安家。
“我沒有其他的能力,長大后,唯有把兩位老人當親生父母對待,報答養育恩情。”向家福說道。
2022年11月9日,向家福夫妻倆在油菜田除草時,被野豬咬傷。其子向瑞華忙著在醫院照料老人,慌亂中,忘了托付鄰里照料家里。
等向家福傷情穩定,想起家里的5頭豬3只羊,一拍大腿:“這算是完了!”前來探望的鄰居讓他放寬心。原來,左鄰右舍已自發組織排班,每天三四個人,到向家福家里喂牲口、收拾屋子,整整持續了三四十天,直到夫妻倆康復出院。
在向家福看來,雖然人生坎坷,但他和宋來波一樣,都得到了鄉親鄰里的幫助,最終過上平靜幸福的生活。
“鄉鄰互助,在我們這兒,平常又普遍,是應該做到的事。”分水村黨支部書記徐文豪盤點說:村里的陳明秀老人,長期熱心幫助忙于生計的鄰居照看孩子;五組一戶農家,妻子殘疾臥床,生活靠丈夫照料,今年7月,丈夫被蛇咬傷入院治療,四五戶鄰居分成兩組,輪流去陪伴照顧女主人、料理家務……
回報家鄉越來越多
守望相助正向循環
8月30日,在北京的宋來波通過電話告訴記者,返鄉創業的念頭已考慮多時:“我會努力把廠子辦起來,讓更多家鄉人從中受益。”
與宋來波一樣,走出分水村,奮斗有成后,回報家鄉的村民也越來越多。
分水村村委會附近,有一處三岔路口,交通事故頻發。在外創業有成的村民黃厚虎出資將三岔路口改成環島,還在附近修建文化廣場,方便村民休閑體育鍛煉。
去年,嫘祖鎮中心衛生院血液透析室投入運營。以前,鎮里的患者往返縣城做血液透析,需要4小時。現在,不用長途奔波了。從分水村走出去的企業家羅方林,是血液透析室的捐贈者之一。
“村里可以成立勞務公司,承接鎮上的小型工程。”羅方林經常為村集體經濟提出發展思路。他說,作為一名民營企業家,要助力解決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這是感恩時代和鄉親們的最好方式。
守望相助為何能在遠安代代相傳?
遠安縣民俗志編纂委員會主任胡延雄認為,這與當地教人向善、“好人得好報”的鄉風民俗分不開。近些年來,政府提倡成立道德理事會、評選道德楷模,引導群眾向上向善,對風俗教化產生積極影響。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王振認為,“遠安兄弟”作為受助者一方,他們始終懷有最淳樸、熾熱的感恩之情,弟弟宋來波更是以“接棒人”的角色,通過自身的奮斗、自強,讓感恩完成一次別樣的“升華”——力所能及回饋曾經幫助過他們的鄉親。
“這種升華特別值得我們思考,讓守望相助的美德成為一種正向循環。”王振說,行善的本心并不是為了回報,但受助一方回饋幫助的一方,幫助的一方也許會有更強的動機去延續行善的使命,受助的一方會更加奮發圖強以不枉人們的幫助。
宜昌市委黨校副校長龍會忠說,知恩圖報、感恩戴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在維系社會公序良俗、傳遞人際交往文明中具有積極而獨特的作用。《“遠安兄弟”還情記》呈現了文明的鄉風、時代的新貌、傳統的賡續,將帶動和催生更多的好人好事與新人新風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