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成都舉行。會議期間舉行了主論壇,網絡正能量、網絡文明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絡誠信、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網絡文藝與文化強國建設、數字公益慈善發展、網絡辟謠、人工智能、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網絡執法推動優化營商環境等主題的11場分論壇,全方位宣介網絡文明理念、展示網絡文明建設成果。
網絡文明,這一隨互聯網發展而生的新文明形態,正逐步成為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風向標。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是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的必然要求,是建設文化強國、網絡強國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近年來,隨著相關政策法規逐步完善,理念思路、體制機制創新治理,我國網絡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顯著成效。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技術賦能不僅可以精準識別,及時跟蹤網絡文明建設中發生的各種問題,科學系統搭建網絡文明建設基本脈絡,更能為建設網絡文明指引嶄新方向,挖掘其無限潛力。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識別網絡違法行為,實現快速響應與有效打擊;人工智能輔助法官審理案件,提高司法效率與公正性;區塊鏈技術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為網絡交易、版權保護等領域提供安全可靠的解決方案……科技,讓網絡法治的觸角更加敏銳,行動更加高效,為網絡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中國網絡法治建設起步30年來,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網絡生態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出臺了《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專門性法律法規,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等為依托,以傳統立法為基礎,以網絡建設與管理、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等專門立法為主干的網絡法律體系。面對網絡謠言、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等違規亂象,持續推進“清朗”“凈網”“護苗”等專項整治行動,從嚴處置違規平臺和賬號,形成有力震懾。“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群眾的需求在哪里,網絡治理就延伸到哪里;群眾的期盼在哪里,法治建設就跟進到哪里。
“清風徐來天地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大勢、舉旗定向,把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互聯網發展治理全過程,引領網絡文明建設從開局破題、全面鋪開到縱深推進,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習近平的文化情緣》《時政新聞眼》等一批現象級新媒體作品,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動闡釋、廣泛傳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著眼建設“兩個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任務,為我們在新起點上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時代以來,網絡文明建設被擺在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作為互聯網大國的大國,探索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網絡文明之路。網絡空間正能量更充沛,主旋律愈高昂,向上向善的光亮正在競相閃耀。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萬千(武漢經開區)
責編:王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