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真真 馬文俊 通訊員 杜婷婷
8月28日,武漢東湖綜保區先導稀材項目現場,樁機林立,車輛穿梭,主體生產車間已開始建設。
先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全球稀散金屬龍頭企業。今年3月,經多方招引,該集團正式落子武漢東湖綜保區,擬投資120億元,建設高端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及芯片產業化基地項目,未來將有力填補光谷光通信及激光產業所需半導體襯底、外延材料的空白。
“從3月正式簽約,到7月底實質開工,我們親身體會到了項目服務的‘光谷速度’。”先導芯光電子科技(武漢)有限公司負責人熊威說,證照前置并聯辦理,園區專人貼心服務,最終助力百億級的大項目在短短4個月內“瓜熟蒂落”。
打開手機,熊威向記者展示了他與園區服務對接人劉劍的通話記錄。從5月開始,兩人共計通話超三百次。臨近動工前的一個月,雙方交流最為密切,僅線上溝通就有近百次。
7月10日一早上班,劉劍就發來了項目制度落實清單,督導項目方對標完成;7月12日至14日,周末休息時間,劉劍還就水土保持行政許可、占道施工方案等工作的注意事項,與熊威通話數次,囑咐材料最好周一就能提交。
“項目提交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建筑工程施工許可等‘五證’材料后,當天凌晨,他還在和我們聯系,協調職能部門人員,落實證件辦理進度。”回憶園區方的服務,熊威不由得感嘆。“小到材料提交,大到政策咨詢,找他準沒錯。”
“近年來,受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下游應用驅動,高頻、大功率器件需求量增勢迅猛,將有效帶動高端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市場快速發展。”武漢東湖綜保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推動項目盡早竣工,園區規劃建設處提前介入,突破以往先招商、后開工的傳統工作模式,制定嚴格時間表,采取招商、開工并行推進模式,最大限度壓縮審批時限。
2個多月前,綜保區便指導企業開展項目規劃方案設計、地勘等前期工作;提前1個月,項目完成臨時指揮部的搭建以及臨時用水、臨時用電報裝……按照園區專門編制的企業服務指南,項目進度正高速推進。
“項目共有19棟建筑,較早前規劃,預計明年年前就可提前封頂。”熊威說,當前國產光通信、射頻芯片正處上升期,“光谷項目的早日投產,將幫助企業搶到市場優勢身位,進而帶動周邊產業鏈共享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