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博
通訊員 佘高慧 向友鑄
8月26日,恩施市豐旺土豆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位于三岔鎮汾水村,在馬鈴薯種繁基地里,技術人員正忙著對馬鈴薯脫毒苗進行擴繁。恒溫培養室中,生長架上的薯苗蔥蘢。
平均海拔800米,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肥沃疏松的沙質土壤,有世界最大的獨立硒礦床帶,三岔鎮是馬鈴薯種植黃金區,獨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造就了三岔馬鈴薯品質優良、淀粉含量高的獨特魅力。
“早上金蘋果、中午馬爾科,晚上洋芋果果搭湯喝”。馬鈴薯也承載著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夢想和產業振興的希望。近年來,三岔鎮搶抓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機遇,著力打造“三岔馬鈴薯”品牌,將一顆顆小小的土豆串成科技鏈、產業鏈和致富鏈,馬鈴薯產業總產值突破1億元。
科技育良種
馬鈴薯花海
三岔素有“馬鈴薯之鄉”的美譽,而三岔馬鈴薯之所以如此受歡迎,與其優質的種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每年,約35萬公斤良種和100萬顆原種從這里走出。
“馬鈴薯屬于無性繁殖作物,容易受病毒感染。一般種植3年左右就得重新育種,進行脫毒處理。”據合作社負責人鄭偉介紹,目前他們基地繁育的馬鈴薯品種全為馬爾科(又名“米拉”)。
在三岔,這樣的種繁合作社共有3家,原種、良種基地1000余畝,充分滿足全鎮馬鈴薯種源供給,將產業“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不僅如此,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恩施州天池山農業科學研究所都位于三岔鎮,在種薯繁育推廣、病蟲害研究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速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
繁育,只是馬鈴薯科技鏈的第一環;在田間,薯農也在為今年馬鈴薯種植做準備。
為了保證脫毒種薯種植成功,三岔鎮建立了綜合技術服務模式,采取召開現場會、巡回實地指導等方式給種植戶提供技術服務。“薯玉豆”寬幅復合種植模式、馬鈴薯育芽帶薯移栽標準化種植……這些專業的表述,已成為種植戶耳熟能詳的字眼。
圍繞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設置馬鈴薯晚疫病監測站點2個,打造馬鈴薯核心示范基地3000畝,并先后實施了汾水村馬鈴薯通風庫、茴壩村早熟馬鈴薯有機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進一步提升土豆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水平。
目前,全鎮馬鈴薯穩定種植面積3萬畝,占全鎮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遍布13個村(社區),鮮薯總產量達4萬余噸。
強龍頭延鏈條
商品土豆能賣上好價錢,但新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提高產品附加值?為了給小土豆找“出路”,三岔鎮引進了恩施碩品現代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很快,這家注冊資金3000萬元,占地面積50畝的馬鈴薯精深加工企業開始試運營。
馬鈴薯喜獲豐收
“今年,總投資450萬元的馬鈴薯初加工項目已建設完成,新增土豆粉絲生產線2條、全自動真空包裝機2臺,制冷空調設備、凈化設施等輔材推動硬件設施更加完善,我們將不斷豐富產品種類,延伸產業鏈條。”公司副總經理梅虎介紹道。
公司立足恩施硒資源、馬鈴薯等優勢生物資源,建設原料基地5000畝,先后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每年可消化6000噸馬鈴薯。“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直接帶動2000余戶百姓增收致富。
清洗、去皮、挑選、切片、漂洗、預煮、冷卻……廠房里,馬鈴薯加工設備整齊排列,土味兒“洋芋果果”經過一系列自動化操作,“搖身一變”成為深加工薯類食品,飛入廣大消費者的餐桌。
與傳統炕、煎、炒、燜等吃法不同,這些產品以馬鈴薯精深加工為主,新產品研發為發展方向,硒土豆植物飲料、富硒馬鈴薯益生菌蛋白粉……三岔馬鈴薯,從過去的單一產品,實現“七十二變”,而原本均價2元/kg的馬鈴薯“身價”也增至30元/kg。
就連植物蛋白的提取所余,也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土豆渣”,在碩品農業也被深加工成為各種各樣的保健食品。
就這樣,馬鈴薯從以前田里的“搭頭”變成了當之無愧的主角。
特色品牌“走出去”
2017年,以三岔馬鈴薯為檢測原薯的“恩施土豆”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稱號,在助農增收、產業提升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但商品化率和附加值一直不高。
開展“土豆花兒開”文化旅游推介活動
恩施三岔是如何打響品牌,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
為加快推動馬鈴薯商品化步伐,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東風,三岔鎮把馬鈴薯作為億級產業之一來重點打造,不僅加大投入,建成“恩施硒土豆”商品化處理中心,還在“文旅+”上下足了功夫。
2017年,以“土豆與健康 脫貧與希望”為主題的第一屆“土豆花兒開”活動取得良好宣傳效果,通過網絡平臺,組織嘉賓、游客對土豆進行認購,網絡認購土豆達32萬斤,認購金額64萬元。
2019年為中國馬鈴薯大會提供參觀現場,通過展覽展示、民俗表演、現場簽約等形式,全方位宣傳推介三岔馬鈴薯產業。
2024年,“國際馬鈴薯日”中國區慶祝活動暨“恩施土豆花兒開”文化旅游推介活動如期赴約,通過“一個標準、一個品牌、一部宣傳片、一首歌曲、一臺晚會、一桌馬鈴薯晚宴”等“六個一”,再一次把三岔馬鈴薯推到了全國業界的視野,極大提升了馬鈴薯競爭力和品牌活躍度。
8年來,“土豆花兒開”文化旅游推介活動會場從三岔鎮擴展到州內分會場和武漢、孝感州外分會場;主辦單位也從“三岔鎮人民政府”到“恩施市委、市人民政府”,再到“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恩施州農業農村局、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等。“土豆花兒開”“土豆一家親”等景觀節點打造讓三岔馬鈴薯正走在“圈粉”“引流”“增收”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