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傍晚,譚廣淵(中)、李游(右)和大學生李天宇(左)在共享農場里翻土。
8月8日,五里界林語未來村,譚廣淵和大學生李天宇在繪墻畫。“小譚一直做助農,是一種情懷,我們付費請他畫。”該村負責人陳橙說。
7月25日傍晚,李游帶領梁湖大學生助農團隊成員譚廣淵、曾雨婷、殷自碩線上線下幫桃農賣桃子。
8月3日傍晚,五里界街道群益村共享農場里,譚廣淵(左)和李游(右)頂著高溫肩扛近百斤的雞糞有機肥。
8月1日,在群益村梁湖文創街,譚廣淵給曾姓老人畫像,引來村民的圍觀。
8月21日晚,李游帶領譚廣淵和大學生李天宇加班加點改造“牛棚”,幫群益村春皮海灣美化村灣。
8月1日傍晚,譚廣淵和大學生李天宇在村里住所的二樓走道上唱歌彈琴。
圖/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朱熙勇
8月3日,武漢市最高溫度達到39℃,傍晚田野里依然熱浪滾滾。江夏區五里界街道群益村共享農場,李游和譚廣淵肩扛近百斤的雞糞有機肥送往田里,沖鼻的氣味熏得人睜不開眼。
他倆從農村走出來,現在又回到農村。
譚廣淵今年25歲,來自廣西貴港市木梓鎮新蓮村,畢業于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美術專業。他說,自己來自農村,對農村有特別的感情,一直想做一名愛農、學農、懂農的藝術鄉建工作者。2022年11月,武漢工程科技學院與五里界街道簽訂校地合作協議,組建書畫、漢服等5個創業團隊,入駐梁湖漫鄉景區。剛畢業的譚廣淵帶著學弟、學妹在景區運營一家書畫文創店。
李游是當地人,從長江大學畢業后,曾在外深耕電商行業。2022年4月,李游決意返鄉創業,回到老家承包了60畝農田,準備借助電商平臺,打造有機共享農場。
2023年,兩人相識后一拍即合,決定攜手創業。譚廣淵:“我要做一個藝術鄉建工作者,將來回家鄉建設幸福村,現在把汗水揮灑在這里我覺得踏實。”
他倆帶著7名大學生組建梁湖大學生助農團隊,一邊學習電商知識直播助農,一邊開墾農田打造共享農場。
“每天花1元,就能在共享農場里擁有一塊30平方米的小菜地。”2023年10月,譚廣淵在抖音上發布了第一條農場主招募信息。因為堅持有機、生態理念,共享農場引來120多位“農場主”。
譚廣淵剛開始搬運有機肥的時候,只能搖搖晃晃地扛50斤。翻土、播種、育苗、采收、殺雞、殺豬……兩年下來,原本白皙的皮膚變得黝黑,胳膊也變得粗壯了。
扎根農村并不容易,要經歷創業漫長艱難、日常生活與城市有差距等多重考驗,許多返鄉的大學生因此選擇返城。
從梁湖大學生助農團隊成立至今,只有李游和譚廣淵一直在堅守。“小譚吃得苦,睡得晚,起得早!”群益村村民劉先秀老人說。
農閑時,譚廣淵或徜徉于大自然,或與村民閑話家常,并熱心地向游人推介當地的農副產品。大家都很喜歡這個踏實的小伙子,并相信他推薦的農產品絕對靠譜。
種了一輩子地的爺爺奶奶和父母起初都不理解譚廣淵的選擇。為了讓家人放心,譚廣淵經常打電話聊這邊的工作和生活:“李游師傅教了我很多電商的知識。”“這邊村里的爺爺奶奶都對我很好。”……
慢慢地,將他從小帶大的奶奶也理解了他的選擇:“那你真是遇到貴人了,好好跟著師傅學,踏踏實實的。”
2024年初,群益村成立武漢市一衣帶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李游和譚廣淵帶著團隊和共享農場項目加入公司,成為群益村“新村人”,帶動村里經濟發展。譚廣淵稱:“我們的項目可以吸引更多的城里人來到農村休閑游玩,繼而帶動周邊農產品銷售,這件事本身就很有價值。”
團隊為果林大道“采摘一條街”展開網上宣傳,今年夏天,為梁湖綠豐黃桃園賣黃桃,最多的一天賣了4000斤。“過去自己不會做宣傳,桃子賣不好。自李老師的助農團隊幫我們做宣傳后,水果好賣了!”黃桃園老板鄭有權說。
藝術的種子也在這里發芽。他帶著團隊發揮藝術特長,參與鄉村建設,自愿畫了近20幅墻繪。
村民逐漸認可這個團隊,不想讓他們繼續“吃虧”白干活。得知小譚留下來后,紛紛給小譚“拉活”,許多墻繪指定要他畫。村里也提供免費工作住宿場地,保障他們無后顧之憂。
今年5月,李游帶領譚廣淵自己動手免費幫群益村春皮海灣改造一棟廢棄了的牛棚,欲把牛棚打造成網紅打卡點。他們用手機視頻記錄下“網紅點”成長全過程,通過網上傳播讓網民了解鄉村、走進鄉村、愛上鄉村。這一創新吸引了一些村前來商談村灣庭院藝術改造事宜,其中五里界街道小朱灣十余個庭院藝術改造方案正在設計中。
如今,譚廣淵在村里的生活繁忙、充實、快樂。他的共享農場開始走上正軌并慢慢形成規模;墻繪和村灣庭院藝術改造也日漸成熟。譚廣淵視為第二家鄉的江夏,美麗鄉村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