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隨縣澴潭鎮高家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隨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湖北日報訊 (記者艾紅霞、通訊員王寧)從省水利廳獲悉,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262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流域內水土保持質量和功能顯著增強。
我省是國家中部重要生態屏障和長江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地,擁有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兩大“國之重器”,肩負著確保“一庫凈水北送、一江清水東流”的特殊使命。近年來,我省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持續呈現“雙下降”態勢,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發生轉折性變化,但水土流失面積依然較大,人為造成水土流失還未完全遏制,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較為艱巨。截至2023年年底,我省水土流失面積為29909.97平方公里,全省水土保持率為83.91%,與2022年相比,全省水土流失面積減少640.46平方公里,減幅2.10%。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治理根本措施,是山區發展生命線。我省去年出臺水土保持工作實施意見,要求共同締造一批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并提出到2035年建設520條生態清潔小流域目標。
省水利廳水保處負責人介紹,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村莊和水域周邊為重點,通過治山、治水、治污協同推進,在實施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時,協同推進流域水系整治、污水垃圾處理、人居環境改善、生態產業發展,合力打造山清水秀、村美民富、人水和諧的美麗鄉村。
生態清潔小流域是涵養水源、保護水質、維護生態安全根本措施。2006年我省開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試點,多年來結合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世行貸款項目、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等項目,分別在丹江口庫區、三峽庫區、大別山區和武陵山區等重點區域持續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現已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26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