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曹雯、通訊員王桑、陳婷)“過去企業進行信用修復時,要去不同部門跑好幾趟。現在真正實現了一處申請、全平臺修復!”8月26日,麻城市某機電設備公司負責人說。
2023年,該公司因設備在維保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受到處罰。整改一年后,今年6月,企業提出信用修復申請,監管部門立即啟動信用修復主動響應機制,通過網絡點對點指導,幫助其在網上完成信用修復“一件事”“一次辦”,實現了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信用中國”“兩網”同步修復。如今,公司已成功續簽多個重大項目合同。
“一網通辦”“一次辦”“上門辦”……在黃岡市,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復服務已成為當地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岡好辦”服務品牌的一個生動縮影。
同樣通過信用修復實現“造血再生”的,還有紅安縣某商砼公司。
去年9月,執法人員檢查發現,該公司存在未依法辦理環境影響評價手續、擅自開工建設的環境違法行為。紅安縣生態環境局依法立案調查處理,對該公司給予行政處罰。
今年,該公司打算擴大經營品類,在辦理信用貸款時,因存在行政處罰記錄遭到拒絕。心急如焚的負責人趕緊到縣發改局尋求幫助。
在了解企業的環境信用修復需求后,該縣發改、生態環境部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著手處理,幫助其準備信用修復相關資料,并上門指導企業在“信用中國”網站完成信用修復。僅用時1天,企業信用記錄就恢復正常狀態。
信用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依法開展信用修復,是幫助企業糾正失信行為、創新和完善信用監管、保障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優化營商環境的必然要求。然而,失信企業在信用修復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多頭修復”“重復修復”等問題,既不利于企業及早恢復信用,也不利于提升政府管理效率。
近年來,為進一步打破數據壁壘,實現信用修復“一件事”“一次辦”,黃岡市發改委與市場監管部門持續優化信用修復流程,加快信用修復結果信息共享、互認,提升信用修復服務精細化水平。為切實解決“多頭修復”問題,兩部門聯合出臺《行政處罰決定書》《信用修復告知書》“兩書同達”等多項制度,建立了信用修復協同聯動工作機制。目前,全市范圍內已實現兩部門的行政處罰信息和信用修復結果互認共享。今年以來,黃岡市共有5390家企業完成信用修復“一次辦”,切實解決企業“多頭修復”問題。
“誠信是企業的生命線,暢通企業信用修復渠道,才能更好地發揮信用支持營商環境優化的重要作用。”黃岡市發改委信用建設相關負責人表示,“信用修復一件事”是幫助失信主體退出懲戒措施的重要舉措,加強信用修復協同辦理,提高信用修復效率,將大大減少企業信用修復時間,降低企業成本,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