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張金洺)2024年7月中旬,連日暴雨導致襄陽北部地區河流水位迅速攀升,清河、唐白河流域汛情告急。洪水如刀,時間如箭。面對險情,襄陽市水文局黨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強大優勢,迅速調動全體黨員干部職工,全局上下團結一心、奮勇抗洪,用行動詮釋了“防汛一線黨旗紅”的理念,為襄陽筑起一道堅固的防洪屏障。
黨旗飄揚,防汛一線鑄堡壘
襄陽市水文局黨委始終將黨建工作與防汛任務深度融合。汛情一出現,局黨委立即響應,以雨聲為哨聲,召開緊急會議,迅速成立由黨員干部和技術骨干組成的防汛應急先鋒隊,明確職責,細化分工,確保防汛工作有條不紊。局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帶領襄陽水文職工深入最前線,帶頭參與水文監測和設備保障工作。
自2024年7月13日夜間開始,受持續強降雨及上游河南省來水共同影響,襄陽北部地區大部分河流水位急劇上漲,一周之內清河和唐白河先后出現1975年以來最大洪水,襄陽市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全局上下全體黨員各司其責,在洪水中逆行、搶測,用堅實行動展示了黨員的責任擔當,為整個防汛工作的有序開展搭建組織堡壘。
逆行而上,黨員干部顯擔當
暴雨傾盆,江河洶涌,水文監測數據的準確性成為防汛指揮的關鍵。襄陽水文干部職工毫不猶豫地沖在了最前沿,迎著暴雨逆行,完成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水文站點的監測任務。每一次采集數據,都關乎防汛調度和人民安全。面對清河、唐白河流域水位驟然升高,道路被洪水淹沒、交通阻斷的嚴峻局面,黨員和技術骨干們肩負測量設備,步行涉水,經過數小時的艱苦跋涉,抵達監測點,冒著洪峰完成監測任務。
14日下午,根據掌握的情況,襄陽水文局預判石橋水文站將成為抗洪攻堅的核心點位之一。雨勢迅猛,水文應急監測車艱難地在積水中前行,輪胎打滑了大家就一起推車,后輪濺起的泥水把水文人澆成了泥人,正常不到一小時的車程,竟然足足走了三個半小時!到達站點時,最后一根水尺已經完全淹沒在洪水中,監測工作迫在眉睫,隊員們迅速利用電波流速儀和無人機緊急測流,“即時流量694立方米每秒!”待數據成功上報后,隊員們才微微松了一口氣。為了完整記錄洪水起漲過程,兩名應急隊員在河邊守了整整一夜,設置臨時水尺,每15分鐘涉水讀取一次水位,在15日清晨記錄下最大洪峰水位和流量。
領導帶頭,身先士卒樹榜樣
在此次防汛工作中,襄陽水文局領導班子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發揮“頭雁效應”。局主要負責人全程參與防汛指揮調度,多次深入一線,親自參與防汛測報工作。局領導班子成員與測報人員并肩作戰,主動分擔最困難、最危險的工作。汪成剛同志連續戰斗4天4夜,全天候堅守在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參加水情研判會商;王正勇同志充分做好后勤保障服務,緊急趕到水文前線慰問大家,細致入微地配備每一份物資;晏志偉同志帶領隊伍從石橋站轉戰唐河防汛最前沿的埠口站,堅守前線,搶測洪峰。他們不止一次深入洪水最嚴重的地段,鼓舞著全體職工的信心和斗志。許多職工自發地參與到突發任務中,大家齊心協力、迎難而上,用無畏姿態扛起防汛抗洪的重任。
技術護航,紅色力量保運轉
在此次防汛工作中,襄陽水文局各部門之間緊密協作。技術人員奮戰在一線,克服了交通不便、通訊中斷等重重困難,成功測得洪峰水位;設備維護隊伍則在后方保障著設備的正常運行,確保數據傳輸不受影響,用行動筑起了防汛數據的“技術堤壩”。水情預報會商組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密切關注水雨情變化,隨時與各級防汛指揮部門密切聯系。水情人員加強監測預報預警,累計向上級部門報送水情快報2期、水情簡報5期、發布洪水預報12期、洪水預警9期,向市防辦每小時報送最新水情信息300余條,為市委市政府實時分析研判當前防汛形勢、及時轉移群眾,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水文技術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