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悠久的漁業發展歷史創造了大量極具特色的漁業物質和非物質文化。依據農業農村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漁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的意見》,加強對漁文化的保護傳承研究,對發展鄉村產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賡續農耕文明具有積極作用。
2024年7月,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閘東社區正式啟動了旨在提升漁民文化生活品質及改善其工作環境的公益項目——“漁民驛站”。該項目由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公益組織發起和支持,致力于傳承當地特色漁文化,引導退捕漁民探索新的生計方式,促進漁村振興發展。
在現狀摸排階段,由中國地質大學專業團隊、江夏區筑夢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及金口街道閘東社區工作人員聯合開展。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以及個別訪談等多種方式,對閘東社區漁民開展深入訪談調研,評估漁民在禁漁期間生計轉型的成效,識別他們面臨的挑戰與困難,并及時宣傳對國家相關政策。此外,團隊成員重點關注了漁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收集了他們對于驛站功能和服務的期望與建議。
調研發現,盡管大部分漁民已成功實現職業轉型并找到了新的謀生手段,但仍有不少人面臨就業困難和技能不足的挑戰。漁民普遍關注的議題包括職業病的醫療保障、信息反饋機制的健全性以及職業穩定性。同時,他們也高度關注在維護長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如何合理開發和利用豐富的漁業資源,并傳承漁業文化。針對漁民們的現狀及需求,金口街道閘東社區與江夏區筑夢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組建了“閘東社區漁民驛站工作坊”,負責項目的實際運營。該工作坊既是促進漁民之間互助合作、傳承和發展漁業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幫助漁民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合作平臺,以便為后續完善驛站建設與服務功能提供精準指導。
在閘東社區漁民驛站開展的首場“睦鄰家園”營造活動中,項目組成員設計了“共同締造漁家風”和“漁·需求集思會”兩個環節,旨在貼近漁民需要,匯聚振興力量。在“共同締造漁家風”環節,社工將參與者按“漁船”進行分組,每組“漁民”需遵循船主指令,團結協作,不僅在娛樂中拉近了彼此距離,還讓大家感受到團結暖“家”、文化聚“家”、治理齊“家”的重要性。隨后,通過大手拉小手的方式,漁民向孩子們介紹捕魚技巧,并使用拓染展示漁業傳統工藝。隨著一件件作品的完成,參與者共同體驗了漁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漁·需求集思會”環節,漁民代表們表示,他們一直遵守“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的規定。然而,魚拓技藝,魚燈、漁具的制作,逐漸淡出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曾經那種“太陽出來照山坡,喊起號子把船拖,齊心協力往前走,船到碼頭把酒喝,”的時代已經過去,身邊僅僅只有“劃漁船”“踩蓮蹺”“漁蚌舞”等娛樂活動在持續進行,發展漁文化需要更多切合實際的發展支持。
金口街道閘東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張葉筱作出回應并提出,社區將依托“漁民驛站”項目,聚集一群人,傳承一種文化,傳播一門手藝,孵化培養一支隊伍,使漁業生產工具、漁民服飾、漁歌、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追求得以延續和發展。對此,在場漁民代表表示,如果社區有意愿促進漁文化的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承,他們愿意配合社區,努力地參與社區各項活動的同時,也將那些時光和故事講給下一代聽,將漁家風情代代相傳。緊接著,在大家的熱烈討論中,參與者們就如何更有效地支持漁民生計轉型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一是要從提供物質幫助向提供可持續的自我發展能力轉型;二是完善漁民信息反饋機制,加強政府與漁民之間的交流;三是以漁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帶動漁民致富,從而將傳統“輸血模式”逐漸向“造血模式”轉變等。
據悉,“漁民驛站”項目的核心任務是搶救性地收集當地的特色漁具,并記錄漁家文化。此外,漁民驛站還承擔了幫助漁民轉產就業、助力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等功能。項目負責人江夏區筑夢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熊麗表示,他們將持續開展各項活動,確保驛站項目能夠切實滿足漁民需求的同時,鼓勵更多漁民加入社區志愿者行列,參與應急救援、環境整治等志愿活動,共同締造一個真正的“漁民家園”。
下一步,“漁民驛站”項目將依托工作坊,充分發揮其扎根社區、熟悉情況的優勢,以長江漁文化保護為切入點,通過居民群、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宣傳禁捕退捕和保障政策,組織漁民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和招聘會,幫助他們及時了解退捕政策和就業信息。此外,該項目將持續推動傳統捕魚技藝、漁俗、漁具、漁法以及漁家美食等產業發展,大力弘揚漁民們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和獨具特色的漁文化傳統,讓漁文化在公益資金支持下逐漸開花結果,使當地在漁文化產業的現代發展中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