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欣 張涵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為當前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新時代新征程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始終堅持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著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現代技術相結合,創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產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新”起來、“興”起來和“熱”起來。
堅持馬克思主義,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其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科學的方法支撐,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強調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我們當以客觀科學的態度看待和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可以通過科學的歷史考證方法,探討優秀傳統文化的起源、發展過程、影響等,了解其中的歷史背景和淵源;對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古籍進行文本研究,分析其中的思想內涵、哲學理念、價值觀念等,從文字中挖掘知識和智慧;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其特點、異同之處,實現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總之,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成機理、基本內容的深入研究,可以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從而更好地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是認識的源頭,這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基礎。當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根本的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指導,堅持和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真理之光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以真理之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馬克思主義倡導的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廣泛參與原則,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要讓更多人參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來。
加強科技賦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起來
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過程中,要加強科技賦能,拓寬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新空間,開辟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新渠道。
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新空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存在許多留存保護困難、容易受到損壞的歷史文化遺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數字化存儲,以情景還原、掃描等方式留存遺產信息,建立數字檔案,實現可視化建模,并且進行永久性保存和活態化傳承。各地博物館、圖書館均開始采用“云展覽”模式,通過互聯網呈現寶貴的藏品,可以讓各地居民共同感受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眾獲取知識的門檻,有利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
科技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新場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全方位實施“走出去”戰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交流互鑒。例如,VR和AR技術使世界人民實時體驗中國古代建筑,傳統表演;科技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快捷和準確的語言翻譯服務,極大地促進了跨文化的互動交流,避免出現中華文明對外的“傳播折扣”問題;科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傳播提供了全新的途徑和可能性。廣大媒體平臺和各種網絡傳播主體應該利用新技術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弘揚古往今來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精髓,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開發文創產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興”起來
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過程中,要注重開發富有吸引力與藝術性的文創產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穿越歷史長河,在人民群眾中“興”盛起來。
近年來,各級各類文化文物部門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推動試點單位與文化創意設計機構、科研單位等展開合作,培育了一批文化創意開發設計單位,使傳統文化以多種表現形式活躍在大眾視野。例如,故宮博物院選取具有辨識度和鮮明特色的經典藏品元素融入文創產品設計中,如服裝、家居用品、文具、首飾等,打造具有辨識度的文化產品;以《中國詩詞大會》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傳統文化衍生節目,以強大的陣容、優質的內容和精致的畫面火爆出圈,讓人們感悟中華文明內在的強大精神力量,喚起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崇尚與崇敬,激發了人們強烈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極大地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文化創意產品作為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重要載體,重新賦予傳統文物以新的時代內涵和使用價值。秉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初心,找到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接口和載體,可以使傳統文化資源實現多途徑、多維價值的轉化。
推進文旅融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起來
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過程中,應著重推動文旅融合,掀起研學熱、文博熱、農耕體驗等熱潮,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播。
打造地方特色,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價值和游客體驗。例如,杭州宋城景區以獨特的宋朝文化為立足點,獨創“主題公園+文藝演出”的新模式,帶動了杭州上千億元相關產業的發展;西安大唐芙蓉園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等,成功實現了旅游產業和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豐富了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增強了歷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具有深厚戲劇藝術文化底蘊的烏鎮,承接藝術會展、藝術展、互聯網大會,已經成為全國領先的文化小鎮;湘西十八洞村,依托非遺苗繡,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游客接待中心,對農家樂開發“五統一”的特色管理模式。這些鄉村文旅的蓬勃發展,改善了農民生活,提供了就業崗位,同時也使鄉村文化資源得到了有效活化,并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文化的內涵。讓廣大游客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形成以文脈為支撐的文旅產業體系,增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適應性。
賡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明,只有堅持正確的方向,秉持正確的理念,探索切實可行的路徑,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內涵和現代價值,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這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和客觀需要,也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更為主動的文化力量。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