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央視網刊發《湖北支持非遺帶動文化產業化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一文,指出湖北省建有非遺工坊58家,覆蓋19個脫貧縣、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帶動當地就業14800多人,實現人均年收入超過13000元。立足荊楚鄉村振興實際,激活“非遺”內生動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開辟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正當其時。
汲取歷史智慧讓“非遺”說話。盤點底數,以啟未來,湖北省作為荊楚文化的發源地,共有11個項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45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01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駐足老河口,非遺就像一位“無言使者”,木版年畫涵蓋歷史戲劇、演義小說、民間故事、傳說,頻頻跨山越海,至今已走進德國、俄羅斯、韓國、澳大利亞等10余個國家,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彰顯了鄉土中國的美學價值和民俗價值。展望明天,借鑒棗陽粗布塑造品牌的經驗,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旅游發展的規律特點,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注重歷史傳承讓“文化”說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以楚國鼎盛時期的都城宜城為例,通過非遺普查先后收集到12項傳統舞蹈、110多個傳統音樂、1種曲藝、傳統戲劇襄陽花鼓戲1種,民間故事1000多篇,民間諺語7000多條,民間歌謠20000多行,民歌225首,其他傳統醫藥、傳統工藝等10多種。其中,襄陽花鼓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趕象》《蘭花筒》《漢江磨調》《邱氏醫藥》等列入省級非遺名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宋玉故里賦予“非遺”新活力,把非遺保護工作與市場、產業相結合,竹編、草編、藤編、根雕、木雕、石刻技藝得以有效傳承,開辟了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順應群眾期待讓“歷史”說話。古為今用,歷久彌新,藥圣故里,艾草飄香,“蘄春艾灸療法”助力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做大做強,涉及從艾草種植、研發、加工到艾灸養生保健服務的全產業鏈,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恩施玉露,硒都名片,不僅有效的傳承著非遺技藝,現在已經發展成了一個產業。僅在當地,恩施玉露茶產業一年的產值可達數百億元,極大地帶動了我們當地的經濟發展,是一個扶農帶農的重要產業。“非遺”順應群眾期待,湖北織繡,刷線楚風漢韻新國潮、新國風。扎根荊楚,在保護與傳承方面,深入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幫助傳承人和保護單位改進管理模式,提升設計制作、產品運營的質量水平。相信在文化強省戰略推動下,“非遺”必將走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康莊大道。
荊楚風,鄉土情,歲月失語,唯石能言。悠久的文明傳承,不僅是史書中泛黃的記憶,每一塊鑄就民族血脈的基石上,同樣深深鐫刻著文化自信的印記。保護好各類星散在江漢平原廣闊天地上、綿延于時光長河中的“非遺”資源,與時俱進激活其內生動力,開辟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實現“非遺”文化產業化發展與鄉村振興良性互動,鑄就荊楚兒女的精神高地,善莫大焉。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志克(宜城市紀委監委)
責編: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