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潘錫珩
通訊員 袁廣益 胡冬梅
“姐姐,我的行李已基本收拾妥當,過幾天就要去大學報到了,謝謝你陪我走到了今天,未來的路我要學著自己去打拼!”8月25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叢江縣的18歲苗族少年潘遵義,給遠在1000公里之外的襄陽火車站工作人員劉娟打去電話。
“是你幫助我走出了大山,將來師范畢業后,我會選擇回到我的家鄉,走上三尺講臺,為更多的孩子傳道授業解惑。我要成為像你一樣的人,奉獻自己的光和熱……”潘遵義在電話中對劉娟說。
潘遵義(中)、劉娟(右二)和襄陽火車站曾幫助過小潘的部分同事
老人重病,女兒在手術室前接過愛心“接力棒”
潘遵義稱呼劉娟“姐姐”,其實兩人素昧平生。
故事要從2016年8月說起。彼時,劉娟的父母和朋友們到貴州自駕游,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叢江縣,他們目睹了當地村寨少數民族兒童上學難的現狀,于是主動聯系到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希望每家資助一名貧困學子讀書。經過當地老師牽線搭橋,劉娟的父母與正在就讀小學五年級的苗族男孩白云飛結成了對子。
從那以后,白云飛每個學期都會收到來自湖北襄陽的匯款和包裹。兩年后,小學畢業的白云飛因成績優異,被選送到凱里市振華民族中學“致遠班”就讀。和他同時進入該班學習的,還有來自另一個貧困家庭的男孩潘遵義。于是劉娟的父母決定,同時資助他們兩人的學業。從那時起,劉娟的家庭就與這兩個苗家男孩結緣。
2018年8月,劉娟的母親因嚴重的心臟病入院,這位老鐵路人再三叮囑女兒,要把這兩個孩子供到上大學,“一定要讓他們走出大山!”就這樣,母女兩人在手術室的門口完成了“愛心接力棒”的交接。
隨后,劉娟聯系了兩名男孩的班主任,默默地將對兩人的資助行動繼續下去。為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劉娟向他們承諾:若初中畢業考試取得好成績,就邀請他們來湖北,“我帶著你們一起乘高鐵,游武大!”
劉娟的父母和潘遵義(前排左)、白云飛(前排中)及另一名當地學生
一次寄去幾十個包裹,吃穿住用各種物品應有盡有
2021年8月,潘遵義和白云飛兩人雙雙以優異成績考入當地高中。在那個暑假,劉娟兌現了當初的承諾,給他們買好火車票,又專門請了幾天假,先帶他們游覽了襄陽,然后又一起坐復興號高鐵到武漢,游覽了武漢大學、東湖等地。
這也是兩名男孩第一次和劉娟見面,他們稱劉娟為“姐姐”,在他們心底,這是最親近的稱呼。在武大校園參觀時,兩個男孩在這座百年學府流連忘返,立志發憤圖強。回家的火車上,潘遵義在朋友圈寫道:感謝劉娟姐姐等人的幫助,給我迷茫的路上點亮了明燈。別人的光難以長久照耀我的路,黑暗中前行惟盼自我點一盞燈。
得知潘遵義還在為高中的學費和生活費發愁,劉娟告訴他:“你安心去學校報到,你身后有我。”開學前,劉娟不但幫潘遵義交了學費,還給他寄去了十幾個包裹,從學習資料到生活用品,應有盡有。甚至連餅干等他們從未吃過的零食,心細如發的劉娟也考慮到了。
從那以后,整整三年,劉娟負擔起了潘遵義所有學習和生活開支,“每個月工資一到賬,我第一件事就是給潘遵義轉生活費。”白云飛家里條件要稍好一點,劉娟就在每個學期開學之初,給他集中寄一次生活費和學習用品,平日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和陪伴。
劉娟堅持每周和兩人通一次話,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態和學習情況。她還以家長的身份進入兩個孩子的班級微信群。“他們有任何事情,班主任都是聯系我,大家甚至以為我是他們的親姐姐。”劉娟告訴極目新聞記者。
潘遵義(左)、白云飛(右)及另一名當地學生在武大參觀
物質上的幫助并不難,花時間去走近他們更重要
進入高中沒多久,劉娟明顯感覺到兩個孩子學習有些吃力,成績也出現了波動。劉娟想到單位里年輕的“學霸”同事們,能不能請他們幫兩個孩子補補課?
“我學計算機出身,數字底子可以,我來負責數學。”畢業于武漢理工大的助理工程師任宇豪主動請纓。“我高考英語145分,我負責英語。”畢業于西南交大的助理工程師楊來語立即著手備課。“我負責物理!”“我來補地理!”很快,這群可愛的年輕人組成“幫幫團”,排好課表,每天晚上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輪流給兩個孩子上網課。在“幫幫團”的鼎力相助下,潘遵義和白云飛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進步。
僅僅給予他人金錢上的幫助,這可能并不是什么太難的事,難的是一個人愿意花時間、花心思去真正關心他們,走近他們。多年來,劉娟花在小潘和小白身上的時間,遠遠比對自己孩子的時間多。兩個男孩英語薄弱,劉娟就每天給他們報聽寫,前前后后堅持了近一年時間,自己的孩子卻幾乎都是愛人在輔導學習。
高中三年期間,兩個孩子的許多個第一次都是劉娟幫助他們完成的。第一次看電影,看的是《長津湖》,劉娟在網上給他們訂好了票,又手把手教他們怎么取票,怎么檢票,還強調要對號入座。這場電影看了三個小時,潘遵義覺得時間太長,耽誤學習。劉娟卻告訴他們,學習不只是在課堂上和書本里,看有益的電影也是一種學習。
步入高三,孩子們陸續迎來18歲。今年4月,學校舉辦成人禮時,潘遵義的父母因為在外地打工無法到場,劉娟非常想去,卻因為工作安排無法成行。但她在網上訂購了一大束向日葵和一大盒進口巧克力送到潘遵義手上。“別人有的,你都會有。”劉娟說。這些大城市孩子們熟悉的儀式感,卻令潘遵義淚流滿面。
潘遵義湖北之行后發的朋友圈
今后的日子將“隱身”,希望兩人自己打拼未來的路
今年6月,高考結束后不久,劉娟又把潘遵義接到襄陽,給他聯系好了兼職崗位,找好了住處,讓他利用這段時間認識社會,為進入大學做準備。
40多天的時間里,潘遵義一邊打工,一邊跟著師傅們學電腦。怎么開機關機,如何打字,怎樣簡單處理圖片……大山里走出的孩子,此前很少使用電腦,更缺乏社會的歷練。正是在這期間,小潘不但學會了基本的電腦使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
6月下旬,高考放榜,潘遵義和白云飛兩人的成績均超過貴州省本科錄取分數線,小潘更是取得了超本科線140分的好成績。如何選一個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兩人有些無助,家人也十分迷茫。劉娟和年輕的“幫幫團”成員們再次忙碌起來,查資料、選學校,給他們提供填報志愿的建議。
后來,白云飛被桂林一所本科大學錄取,潘遵義則如愿考上天津師范大學應用物理學專業。潘遵義夢想著,有一天走上三尺講臺,反哺家鄉,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更多大山里的孩子。
潘遵義成為村寨里走出的第一個大學本科生,劉娟感到十分欣慰:付出多年的心血,這是最好的回報。下個月,小潘和小白都將開啟人生新的征程。雖然有不舍,也一度放心不下,但劉娟決定,在未來的日子里,從他們兩人的生命中漸漸“隱身”。“我會持續關注他們,但兩人都已是成年人,希望他們能用自己的雙手打拼屬于自己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