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歡的課堂。受訪者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鄒浩 通訊員 余少芹
很多人認為,在農村學校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難度不小。
但武漢市蔡甸區奓山中心小學教師吳歡覺得,這里固然有師資不足、課程資源缺乏、家校社聯動不足的劣勢,但同時卻有文化資源豐富、自然資源多樣的優勢。
扎根農村學校23年來,她不懈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的新路徑、新方法,讓這門課成為了學生和家長心中的神奇學科。
她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吳歡一直有一個目標,要讓綜合實踐活動課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為此,她求教名師,請教同事,堅持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收集最新教改信息;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優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新媒體功效。她積極打造了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所需、師生互動、充滿人性的課堂。
2012年,吳歡的《用紙造水塔》在全國綜合實踐活動優質課比賽中獲一等獎;2016年,在武漢市第四屆名特優教學展示活動中,她執教的《神奇的拱形》一課得到與會者的高度贊揚。2022年起,她又帶領工作室團隊開展了“小先生”制的探索,希望以此培養學生自主、自立、互助、自強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造、學會管理,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許多學生在此過程中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從前不喜歡閱讀和作文的小吳同學,就是在參加吳歡的長江水質監測活動后愛上了語文,他說:“參加活動要讀很多與長江、環保有關的書,要做許多調查研究,還要寫調查報告、演講稿……這些都需要語文來幫忙。”
“吳老師像媽媽”
學校許多學生是留守兒童,多年來,吳歡一直像媽媽一樣,關心著那些需要呵護的孩子們。
2013年,吳歡帶的畢業班里有個男生,因父親去世、母親忙于生計,生活和學習陷入困境。吳歡得知后主動提出帶他回家,照顧他的生活,為他輔導學習。開學時,她為他準備學習用品,天冷了,她幫他準備御寒衣物,生病了,給他悉心的照顧……慢慢地,孩子變得開朗陽光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他感激地說:“吳老師像媽媽,是吳媽媽給了我新生活!”
學生家長周曉霞說,吳老師一直關心著自己的學生,哪怕畢業后家長有任何教育困惑來請教,她都不厭其煩地解答,還會幫忙給孩子做思想工作,“孩子今年中考前還收到了吳老師做的小手工禮物和祝福,我們都很感動!”
“吳老師用愛心和匠心,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成長,成為最美的花朵。”奓山中心小學校長唐彪說,
“領頭雁”帶領團隊成員成長
2021年,吳歡老師被評為“湖北名師”,組建湖北省名師工作室。
新課程方案頒布以來,作為骨干教師,吳歡發揮引領作用,參加省級勞動教材的編寫,為區域內勞動教育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提供可借鑒的經驗;作為省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她全面了解各地市州課程開展情況,給予工作室成員更多的幫助和更精準的指導。在課程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工作室成員積極參加省勞動數字資源研發工作。
自工作室成立以來,吳歡帶領團隊以工作室為平臺,組織省市區級教研活動50余次,工作室成員在省市級教育教學競賽中獲得百余個人獎項,參加研發省級勞動數字資源30余項。吳歡老師還帶領學校備課組團隊,結合區域特色,以社園勞動為切入點,圍繞長江大保護、垃圾分類、植樹造林、紅色物業體驗等主題打造品牌社園勞動項目,并在武漢市勞動教育研討會上進行交流展示,得到專家和同仁的高度贊賞。在過去的一年,團隊的多名成員成長為市區學科帶頭人、市區優秀青年教師,在市區優質課比賽中脫穎而出。
近年來,隨著“雙減”、教育信息化、跨學科融合的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地位越發凸顯。吳歡表示,將繼續發揮綜合實踐課的優勢,推動各門課程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成就,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為他們的未來學習和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