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柏楊壩鎮高仰村,李志偉抱起一條三文魚。
王宗喜養殖的鴕鳥體型健碩。
楊萬英檢查綠頭鴨長勢。
長嶺鹿苑內萌態可掬的梅花鹿群。
掃碼看視頻
閱讀提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恩施州地廣物博,是農業大州。近年來,該州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和各地小氣候特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產業,開辟了增收致富新路徑,豐富了老百姓的“菜籃子”。
利川
三文魚“游”進大山深處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通訊員 雷帆 姜曦
在利川市柏楊壩鎮高仰村,有一群水族“移民”——淡水三文魚。三文魚作為一種受歡迎的食材,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獨特口感而受到餐飲界推崇。
深山里為什么能養殖三文魚?帶著疑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高仰村高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三文魚養殖基地一探究竟。
走進基地,四周群山環抱、流水潺潺,在陽光映照下,魚池里波光粼粼,一群群色澤光亮、動作敏捷的三文魚、鱘魚在流水池中游動覓食。
“我在這里養了10年三文魚了。”公司總經理李志偉來自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88年就開始和水產行業打交道,是國內最早一批接觸三文魚的養殖戶。
起初,李志偉只是西南地區三文魚飼料銷售代理商,說起與利川的緣分,李志偉調侃道:“我是自愿接盤的。”
2012年,柏楊壩鎮政府引進一家三文魚養殖企業,由于缺乏技術和銷售渠道,公司持續虧損。其老板是重慶人,恰好與李志偉相熟,便委托他到基地來檢測水源。
“淡水三文魚屬于冷水性的溯河洄游魚類,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李志偉說,而當地有從深山溶洞流出來的清泉,水溫常年在14℃左右,水質純凈、溶氧豐富,是三文魚生存的良好環境。
“自己有技術、有銷售渠道,這么好的基地不能荒廢。”2014年年初,李志偉便接手漁場,從黑龍江來到利川大山深處,一邊流轉土地、開渠引水,一邊購買設備、修建育苗室。
然而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最開始是從國外進口的魚卵出現問題,成活率較低,后來又遭遇洪水,損失了幾百萬元。”李志偉回憶,2017年發洪水,大水淹沒了基地,2萬多條魚全部死亡,他當時就流淚了,一度想放棄。
為了幫助李志偉渡過難關,高仰村黨支部書記李興剛和村民一起幫助他整修基地,打通了一條產業路,李志偉決定重振旗鼓。
“我走了就沒人能來干這個事了,更不能辜負了村民們的好意。”李志偉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探索規范化、集約化、生態化的養殖道路。他利用三文魚深加工的下腳料和養殖過程中死亡的三文魚、鱘魚養殖甲魚;在養殖水系末端魚池內養殖黃顙魚、花白鰱,用于清理三文魚、鱘魚的殘剩餌料,凈化水質。經過不懈努力,李志偉喂養出的三文魚,肉質緊實、肥美,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三文魚生長周期為兩年,能長到7至8公斤,目前主要銷往長三角地區,市場價雖有波動,但最低能賣到55元一公斤,價格好的時候能賣到100元一公斤。”李志偉介紹,基地目前已經擴大到8000多平方米,擁有95個魚池,產量100多噸,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
近幾年,基地穩步發展,李志偉又有了新的打算,“我準備與遼寧一個客戶合作,為他們的水產直播間供貨。還計劃開發三文魚深加工產品和魚子醬,增加冷水魚餐飲服務、冷水魚垂釣項目,延伸產業鏈,吸引市民和游客到漁場觀光旅游。”
巴東
非洲鴕鳥的新家園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通訊員 黃華 闕晉偉
8月24日中午,巴東縣沿渡河鎮童家坪村,一輛大貨車緩緩駛進位于山腳下的養殖場,30多只體型健碩的鴕鳥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排著長隊,從車上一一走進柵欄。
“這是從河北購買的大鴕鳥。”養殖場負責人王宗喜一邊為鴕鳥準備午餐,一邊介紹。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在鐵柵欄圍住的100多畝平地,百余只體型健壯、毛色光亮的鴕鳥高昂著頭、扇動著翅膀,在欄圈里自由奔跑、嬉鬧,發出“嘎嘎”的叫聲。
2023年4月,王宗喜和同村村民薛勁松一同前往河北石家莊出差。其間,他倆偶然接觸到鴕鳥養殖,便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我們不妨也回去試試。
隨后,王宗喜和薛勁松便在網上搜尋有關鴕鳥的養殖信息,了解鴕鳥養殖條件、技術。經過再三考察論證后,兩人又邀約了朋友譚云洪,三人一起投資80萬元,在沿渡河鎮租用、整修廢棄廠房,成立巴東縣鴕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分批從內蒙古、新疆引進非洲鴕鳥幼苗,開啟鴕鳥養殖之路。
“這是啥啊?幼苗都這么大?”2023年6月,當第一批非洲鴕鳥幼苗被運到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時,周圍的百姓紛紛過來看稀奇。
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鴕鳥基本適應了當地的光照、飼料和飲水,體態變得更加健壯,毛色也更加光亮。“鴕鳥比較好養,平時主要以青草、青菜為食,長勢快,一年可以長80公斤左右。”王宗喜介紹。
但創業之路并非坦途。2023年9月,王宗喜從內蒙古引進鴕鳥幼苗158只,由于天氣嚴寒,到今年2月初,有150只陸續死亡,虧損10多萬元。
汲取去年的教訓,今年冬天,王宗喜計劃購買保溫棉,在欄舍鋪設漏糞板,遇到極寒天氣采取暖風機加熱等措施,保持欄舍溫度。同時,王宗喜也在不斷地摸索研究、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鉆研鴕鳥的疫病防治,尤其是在得到長江大學鴕鳥研究所專家的指導后,飼養技術大大提升。
鴕鳥抗病能力相對較強,常見病主要是腸胃病。如今,根據鴕鳥每天拉的糞便,王宗喜便能準確判斷鴕鳥的健康狀況。
“鴕鳥全身都是寶。”王宗喜介紹,鴕鳥肉營養豐富,脂肪含量極低,被國際公認為綠色健康食品;鴕鳥毛柔軟,保溫性能強,不會產生靜電;鴕鳥蛋富含鐵元素,鴕鳥蛋殼可做工藝品。
為拓寬增收渠道,2023年12月,王宗喜和另外兩名合伙人在縣城開辦“鴕之味”主題餐廳,專營鴕鳥肉宴,開業半年,營業額就超過100萬元。同時,王宗喜將鴕鳥肉制成禮盒裝銷售,延長產業鏈。
來鳳
馴化野鴨越“飛”越高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魯騰 通訊員 向相輝 張杏
“嚁嚁嚁。”8月20日,來鳳縣源野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57歲的合作社負責人楊萬英提起一桶玉米粒,走向火紅的紫荊樹林。聽到哨聲,數百羽綠頭鴨從池塘中擠上岸。楊萬英把玉米粒向空中一拋,綠頭鴨先是一退,繼而搶食起來。
“綠頭鴨是會飛的鴨子,野性足,市場批發價43元一只,鴨蛋4元一枚。”楊萬英介紹,綠頭鴨是常見的野鴨品種之一。現在所養殖的綠頭鴨經過了人工馴化,屬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上可養殖的禽類,一般80天就可上市,母鴨在140—160天開始產蛋,年均產蛋100枚。
合作社所在的翔鳳鎮小河坪村溝渠縱橫,池塘遍野,是水禽養殖的理想地。2010年,了解到養殖綠頭鴨收入可觀,從小就放養鴨子的楊萬英動心了。當年12月,她專門跑到江蘇連云港學習養殖技術。3個月后,楊萬英帶著50羽綠頭鴨苗回家試養。不料到了8月,養殖的綠頭鴨全部死掉,2萬多元投資打了水漂。楊萬英沒有氣餒,再次到連云港學習。通過幾年摸索,楊萬英從一個家禽養殖的“新媳婦”變成“巧婆婆”。到2019年底,合作社年出欄綠頭鴨達到8萬羽,生產的野鴨蛋掛面、野鴨咸蛋等產品暢銷重慶、上海等地。
去年4月,合作社有了兩位“軍師”——武漢市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葉勝強和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教師張崇秀。在兩位專家悉心指導下,楊萬英對鴨舍、鴨籠、孵化箱等進行了改良,將青料改為精料,孵苗改為購苗,養殖周期變短了,成活率提高了,養殖成本也降了下來。
“綠頭鴨養殖方法與一般家鴨養殖方法差不多,但是它的抗病性和適應能力較強。”葉勝強表示,綠頭鴨較耐粗飼、合群性較強,可采用放牧與補飼相結合的方式養殖。
通過“科技特派員+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楊萬英出苗、出飼料、保價回收,在徐州、廣州、海口等地,與當地村民合作共建了50多個養殖基地。
“這些綠頭鴨都是從江西上饒養殖戶回收過來的,合作社暫養一段時間后再交給海南養殖大戶繼續飼養。”楊萬英介紹,目前,所有基地共出欄超10萬羽綠頭鴨,合作社爭取兩年內再建100個養殖基地,讓馴化的野鴨飛到全國各地。
建始
致富有了新“鹿”徑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魯騰 通訊員 萬雪芬
8月22日,在建始縣官店鎮照京坪村的長嶺鹿苑,飼養員正忙著為梅花鹿準備草料,成群的梅花鹿毛色光亮、體態勻稱。
“鮮草、玉米秸稈、紅薯秧都是梅花鹿喜歡的食物。”建始縣長嶺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譚建華表示,相較于牛羊養殖,梅花鹿耐粗飼、不挑食,飼料成本比較低,也不需要投入太多勞動力。
官店鎮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氣溫9.8℃,是典型的高山鄉鎮。早在1996年,官店鎮就從東北引進30多頭梅花鹿,逐步掌握了喂養、疫病防治、繁殖、加工等各個環節的技能,使得“北鹿南養”變為現實。2015年,官店鎮引入市場主體,投資近千萬元,建成長嶺生態農業基地,做大梅花鹿養殖產業。
“前幾天剛收獲一批新的鹿茸,已經有人預訂了。”譚建華介紹,梅花鹿在3—5月份的時候開始長鹿茸,一般在6月下旬取頭茬,8月下旬取二茬。譚建華曾算過一筆賬,一頭公鹿一年能產5斤至7斤鮮鹿茸,一斤鮮鹿茸的市場價在2000元左右,所產的鹿茸大約能賣1萬元,一頭公梅花鹿的壽命可以達到15年,除去三年成長期不產鹿茸,梅花鹿一生所產的鹿茸可賣10萬元以上,再加上鹿肉、鹿鞭、鹿胎盤、鹿筋等,飼養得當,除去養殖成本,養一只公鹿能賺10多萬元。
打開鹿舍大門,飼養員王娟拿起鏟子,開始清掃鹿糞。自鹿苑建成,她便在這里打工。目前,鹿苑已聘請20余名村民擔任割草工人、飼養員。“每天就是清掃圈舍和定時喂食,一個月3000塊錢,強度不大,還能照顧老人與小孩。”對于能在家門口就業,王娟很滿意。
“這些鹿糞也大有作用。”譚建華解釋,當初,村民擔心大規模養殖梅花鹿會污染環境,村“兩委”帶著村民與市場主體和養殖專家溝通,最終確定:在林下種植藥材,梅花鹿的糞便經處理后就地成為肥料。
通過“生態養殖+道地藥材種植+富硒功能食品研發”的模式,長嶺鹿苑存欄梅花鹿由202只繁衍到近500只,衍生鹿肉、鹿血、鹿茸酒、鹿血酒、鹿胎膏等系列產品,年銷售額達120萬元,發展黨參、黃連、貝母、厚樸等道地中藥材近3000畝,帶動周邊100多戶村民就近就業。
“計劃2至3年內突破1000只,打造全縣梅花鹿養殖示范基地。”譚建華說,結合官店鎮的康養避暑,基地還打造了日出觀景臺、梅花鹿打卡點、梅花鹿喂養體驗等項目,與官店紅色旅游文化區連接成線,這個暑期已接待游客8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