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朝清
距離中秋節還有半個多月,但月餅市場的熱度已經開始攀升。前來購買月餅的王女士說,“送人我也傾向于這種簡單包裝的老字號禮盒,比華而不實的禮盒有誠意多了。”(8月26日《工人日報》)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漸次豐盈以及健康飲食文化的普及,月餅要承受消費者更加嚴苛、挑剔的篩選。2023年國家修訂發布了《月餅質量通則》,今年4月1日正式實施。新規定明確,月餅餡料不應使用魚翅等野生保護動物食材,不宜使用燕窩等名貴珍稀食材。調查顯示,77.6%的消費者表示會購買傳統口味月餅,500元以上的月餅禮盒已基本退出常規市場。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對于喜歡吃、講究吃的中國人來說,月餅顯然是一種特殊的節令食物。美好生活,“美”是審美要求,“好”是質量要求。既滿足實用需求,也滿足精神文化訴求,需求端的消費升級對供給端的月餅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流動的加速,讓團聚變得愈加珍貴。吃月餅也好,送月餅也罷,傳統習俗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一種情感寄托。豪華月餅禮盒扭曲了傳統節日的本意,偏離了“團圓”等樸素內涵。如今月餅市場回歸本源,既順應了消費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也有助于消減炫耀性、表現性的符號消費,增強月餅的文化和環保味道。
大部分消費者購買月餅,為的是口味、品質,而不是包裝。在保持“老味道”的基礎上進行傳承創新,為月餅注入更多“文化味”,注重發掘和利用傳統文化基因,避免過度包裝,這種“簡約風”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與青睞。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監督、引導,促進月餅行業和市場繼續朝健康化、品質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