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近日,一則遼寧建昌縣受災村民吐槽捐贈物資的視頻在網上熱傳。8月26日,建昌縣慈善總會工作人員回應稱,捐贈物資中出現高跟鞋、破衣裳,系未經過慈善總會同意的個人行為,呼吁大家捐贈速食、棉被、帳篷等物資。(據8月26日南方都市報)
村民吐槽視頻在網絡上引發了爭議。有網友認為,捐贈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善舉,捐贈者或許不了解受災地區群眾的具體需求,出于好意捐贈了自認為有價值的物品,不管東西用不用得上,其心意應被理解和尊重,至少不應該被掛在網上吐槽。也有網友表示,村民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在突然受災、生活無著、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高跟鞋、破衣服確實沒啥用,還占地方,這種捐贈不但難以解決實際問題,還可能給受災群眾帶來額外的心理負擔和不便。
近日,遼寧省建昌縣遭受連續強降雨,導致電力、通信中斷,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受損,群眾生活面臨諸多困難,當地這才面向社會接受捐助。受災群眾當下正陷入家園被破壞、生活被擾亂的困境之中,他們需要的是能夠迅速改善生活條件的物資,比如食物、飲用水、保暖衣物以及臨時住所等,而不是一些華而不實、派不上用場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捐贈者如果只是一時沖動,未能準確了解災區的實際需要,捐出一些不合適的東西,不僅會讓受助者感到失望,也會占用寶貴的運輸資源,降低災后援助的效率。
當然,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組織,所有獻愛心的行為都應該得到認可和鼓勵。但是,獻愛心不等同于簡單的給予,捐贈更不是單方面的物品轉移。捐贈行為的本質,應該建立在對受助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需要我們用心了解受助者的難處,感受他們的心境,這樣才能確保奉獻出的愛心能夠真正傳遞溫暖和力量,發揮應有的作用。
通過這次事件不難發現,一些個人捐贈行為雖然出于善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受助人提供幫助,但有時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容易造成誤解,不利于凝心聚力、全力救災。因此,當地相關部門要當好溝通聯接的橋梁,及時公布災區所需物資清單,引導公眾按照清單捐贈。同時,加強物資接收與分配的管理,確保每一筆捐贈都能順利到達需要幫助的人手中。社會各界也應當加強對捐贈行為的規范,倡導理性捐贈、精準捐贈,讓每一份捐贈,無論大小,都能“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讓每一份愛心都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