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國家統計局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成績單”出爐,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91302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是83.2%,拉動GDP增長4.4個百分點。消費市場的回升向好態勢,離不開各地刺激政策的強力支撐和持續拉動,一段時間以來,中央及地方政府紛紛搶抓暑期消費季機會,發放餐飲、家電、3C數碼、汽車等領域消費券,加大補貼力度,推動消費市場“乘勢而上”。據統計,截至8月26日,已有湖北、浙江、四川、廣東、廣西等地結合本地市場特色,拿出真金白銀促消費擴內需。
用消費券降低消費者生活成本,是實實在在的“讓利于民”。各地發放的消費券多采取的是按比例直接沖抵相應金額,這就意味著購買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花更少的錢,減輕了消費者的負擔,帶來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據湖北省商務廳數據顯示,僅2023年3至4月,湖北投放5億元的“惠購湖北”消費券,直接拉動消費金額23.58億元,惠及商戶超40萬家。綜合來看,消費券的發放和使用,形成了“消費券刺激消費—消費促進生產—生產幫助企業紓困—紓困拉動就業—就業再促進消費”的良性循環,激發了需求的乘數效應最大化。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不能盲目跟風,更不可任性為之瘋狂“撒錢”。消費券是由政府提供的財政資金,在全面實行“營改增”和結構性減稅的政策環境之下,地方政府的稅基縮小、稅收減少,加之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路徑的依賴被削弱,部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顯得尤為突出。
消費券的發放考驗著地方政府部門的管理能力。從前期優化消費券方案設計、做好刺激效果的預估,到中期消費券的發放、消費券“提現”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和監管,到后期實際刺激經濟效果的評定,每一個環節都不可忽視,稍有不慎,最終的效益就會大打折扣。
券小作用大,小小消費券,折射的是地方政府在優化和擴大服務供給,釋放服務消費潛力的有益探索。我國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堅定實施擴大內需的戰略目標沒有變。采取積極有效的促消費舉措,充分發揮消費拉動作用,將帶動經濟鏈條運轉更加順暢,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不竭的動能。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胡松(谷城縣委組織部 )
責編: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