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園(葛店園區),工作人員在國內最大的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生產線上加緊組裝、調試設備。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塵車間內,員工趕制高速光模塊訂單。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湖北首條規模化國產光纖激光器自動化生產線在黃石投產。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技術人員在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園(葛店園區)調試激光設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肖麗瓊 左晨 劉宇 劉天縱 彭一葦
在奔赴萬億新藍海的征途中,五大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形成硬核支撐,重塑湖北產業版圖。
總量更大——
五大優勢產業營收占比超60%
國內首條懸掛式空中軌道列車“光谷光子號”,在城市間穿梭“飛行”;
在路特斯,工程師在“孿生”模型上實驗生產;
全球首臺人體肺部氣體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統、全球首款通導遙一體化北斗芯片、全國首臺核心部件100%國產化高端晶圓激光切割設備等一批重大科創成果在湖北誕生。
五大產業邁向世界級產業集群,讓湖北經濟大廈挺起脊梁。
2023年,湖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803億元,增長6%,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在經濟大省中增速第一。
看經濟總量,五大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是中流砥柱。2023年,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五大優勢產業突破性發展,營收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60%。汽車制造與服務營收8520億元,“光芯屏端網”產業規模已達到8470億元,大健康產業規模達到8810億元。
看產業帶動力,五大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是“領頭羊”。在其引領下,“51020”現代產業集群加速崛起,除了3個接近萬億級的產業,還有18個產業超過千億,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達到4個、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達到16個,均居全國前列。
看科創影響力,五大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是主力軍。我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近3年年均增長18.8%,存儲芯片、商業航天、網絡安全等產業綜合實力全國領先。2023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59.8%,總量達到4860億元,在全國排在第3位。
在五大優勢產業的突破之勢中,湖北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光電子芯片研發生產基地、中小尺寸顯示面板制造基地,全國重要的商業航天基地、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基地。
結構更優——
催生出一大批“獨角獸”企業
一條汽車產業鏈,可以帶動多少家規模企業共同發展?
武漢經開區給出的答案是:1200家。
除了“看得見”的整車和零部件生產企業,還有一大批“看不見”的配套企業。
汽車,不再只是四個輪子加幾個沙發,而是裝配了“大腦”和“眼睛”的智能化交通工具,能夠觀測周圍環境并作出分析計算。在“軟件定義汽車”成為業內共識的當下,武漢經開區正深耕武漢智能汽車軟件園,一平方公里范圍內,200多家智能汽車領域企業、3萬余名軟件人才,加速構建起汽車產業新生態。
深耕智能駕駛計算的億咖通科技、專注車規級芯片的芯擎科技、車路協同頭部企業華礪智行……下一代汽車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關鍵領域的產品和服務,催生出一大批“能看會算”的“獨角獸”“新物種”企業。
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奔赴萬億的賽道上,湖北汽車產業鏈已悄悄變了模樣。
響應更快。在荊門高新區·掇刀區汽車產業園,廠區與廠區之間沒有圍墻,車架、底盤、踏板……各類汽車零部件源源不斷下線,轉頭就被送到隔壁的長城汽車整車工廠。
研發更強。推動動力電池全價值鏈發展、提升新型底盤架構自主化能力、加快推進智能駕駛技術攻關及產業化……省內眾多汽車產業鏈企業紛紛入場,馳騁在研發創新的賽道上。
轉型快、動能足、賽道新、質效優,這既是對湖北產業發展新貌的深刻描繪,也是對湖北突破性發展五大優勢產業的貼切詮釋。
動力更足——
以用為導向搭建科技創新平臺
產業奔向萬億藍海的途中,新技術、新產品呼喚新的創新機制。省級領導“鏈長”掛帥、龍頭企業“鏈主”引領、高校院所“鏈創”支撐的“三鏈”機制,形成“1+1+1>3”的聚合效應。
創新聯合體,應答“市場之需”,接連攻下新技術。
世界最高端的三維五軸激光加工機床,過去我國一直依賴進口。三維五軸激光切割器有三個關鍵核心:數控系統,相當于大腦;激光器,相當于心臟;激光切割頭,相當于四肢。華工科技聯合華中數控、銳科激光兩個“好鄰居”牽頭,100多家企業和科研機構聯合攻關,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最終打破國外壟斷。目前,全國70%的三維五軸激光加工機床都是湖北造。
為突破汽車芯片卡脖子難題,東風公司牽頭組建“車規級芯片創新聯合體”,組織了企業和高校院所的2000多名科研人員協同攻關,研發出4款車規級芯片。
以“用”為導向搭建科技創新平臺,讓更多科創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科技創新中,從0到1,代表著研發突破;從1到10,代表著科技成果轉化;從10到100,則代表著實現規模化、產業化應用。每一步都會遭遇“死亡峽谷”。
從果商削菠蘿的畫面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外科主任魏翔萌生了心肌旋切手術的金點子。東湖科學城醫療器械創新轉化平臺牽線搭橋,武漢奧綠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魏翔醫生的“金點子”提供全流程中試服務。中試平臺整合醫工學科交叉和科創金融資源,迅速將樣機做成手術器械產品,成功解決了“不開胸、不停跳”切除肥厚心肌這一世界性難題。就這樣,一個創意變成了手術器械,再應用于臨床。
創新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給企業以資源便利,給創新以試錯空間,才能更大程度點燃經營主體的創新熱情。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域道路支持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實現5G通信網、數字空間網、智慧道路網相互聯通。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累計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單向里程),輻射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遠超全球第二大自動駕駛示范區硅谷的服務面積。
湖北工業大學成為全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院校,全面簡化科技成果轉化流程,學校僅提取4%的收益或10%的對應股權,其他收益全部歸成果完成人所有。改革3年間,該校相關技術交易總額達到9.1億元,超過過去6年的總和。
韌性更強——
圍繞產業鏈強鏈補鏈固鏈暢鏈
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
翻開嵐圖汽車的“朋友圈”,在41%的供應鏈近地化率背后,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卡點不斷被突破。
在汽車高強鋼領域,嵐圖與寶武鋼鐵集團進行聯合研發,在全球車型中首次采用2000MPa(兆帕)鋁硅涂層車門防撞梁;在智能制造領域,嵐圖與中國聯通合作,建成世界領先的5G全連接工廠;在智能駕駛高精度定位領域,嵐圖與中國移動合作,為汽車提供實時的厘米級精準定位服務……
以五大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為引領,湖北堅持產業鏈供應鏈思維,由點及線,圍繞集群重點產業鏈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強鏈補鏈固鏈暢鏈,構建起一條條富有韌性的產業鏈。
九州醫藥供應鏈正加快“鏈”接時珍實驗室、漢陽科創院、湖北省藥品MAH(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轉化平臺等多家機構,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鏈出生物醫藥產業新空間。
一條條供應鏈拔節生長,匯成一個個鮮活的科技和產業生態圈,推動湖北科技和產業向“新”而行,以“質”致遠。省級供應鏈平臺已服務鏈上企業3萬多家,成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效抓手。
擁抱萬億新藍海,湖北產業新版圖氣勢如虹。
湖北突破性發展五大優勢產業支持政策一覽
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圍繞集成電路、光通信等重點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速創新成果轉化,加強標準和專利布局
培育打造5至7個世界級品牌,拓展“光博會”等品牌活動的影響力
實施光電子信息產業重大人才工程,設立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
建設一批智慧工廠、綠色工廠、燈塔工廠和“5G+工業互聯網”試驗工廠
——摘自《湖北省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
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省汽車總產量比重達到40%以上,產值達到3500億元
組合輔助駕駛(L2級)及以上級別新車銷量占全省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的80%以上
在整車領域形成1家年產100萬輛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在關鍵零部件領域形成10家單項冠軍企業
實現20款以上核心汽車芯片產業化
實現20款以上自動駕駛領域軟件量產
——摘自《湖北省汽車產業轉型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到2025年,高端裝備產業規模達到5500億元
每年開展項目攻關10項以上
培育若干家產值超百億企業
新增1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力爭新增上市企業10家以上
在長江、漢江流域重點推動26個產業園區等重點項目建設
——摘自《湖北省突破性發展高端裝備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
力爭到2025年,北斗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形成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自然資源、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5個全國北斗行業標配應用標桿
打造1至2家規模過50億元的領軍企業
打造5家以上規模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
培育8家本土北斗上市企業
爭創空天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
或國家實驗室在鄂重要基地
爭取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10個
突破關鍵領域核心技術10項以上
新增北斗領域院士2至3名
——摘自《湖北省突破性發展北斗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
對生物醫藥企業銷售自產藥品或醫療器械年度營業收入首次達到100億元、50億元、10億元的,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100萬元一次性獎勵
在宜昌市研發并生產銷售的新藥,對化學藥1類、中藥創新藥、治療用和預防用生物制品1類藥品,在取得Ⅲ期臨床試驗通知書后,給予500萬元一次性獎勵,在獲得新藥證書或藥品注冊批件后,再給予1500萬元一次性獎勵
——摘自《宜昌市支持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地標的若干政策措施》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朝霞 整理 萬璇 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