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鄧智慧 柯潁)8月24日,筆者在襄陽市審計局獲悉,該局堅持運用系統觀念、統籌方法,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有序有效擴大審計覆蓋面,更好服務保障襄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謀劃項目,拓展監督覆蓋面。圍繞襄陽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重點工作安排、重大建設項目,上級審計機關工作部署和重點事項,群眾反映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以及地方工作發展規劃和審計工作發展規劃等,找準審計工作的著力點和切入點。加強審計項目可行性論證,在形式、數量上注重滾動式立項,在內容、質量上注重多角度選題,精心編制年度項目計劃,確保在一定周期內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現全覆蓋,又在每個年度內實現重點覆蓋。近年來,在生態環境領域,連續開展了漢江流域襄陽段水環境保護、鄉鎮污水處理廠站建設與運營等審計;在民生保障領域,持續對醫療、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基金、住房公積金、就業補助資金、困難群眾救助資金、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創業擔保貸款基金、公租房租金和異地建設費收入等11項審計;在財政國資領域,每年在開展市本級財政預決算審計中將開發區財政預決算納入審計范圍,持續對縣級開發園區、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審計。
高質量統籌資源,提升審計整合力。一方面,完善審計組織方式。注重不同類型審計項目相互融合、不同行業審計內容相互銜接,采取大兵團作戰、融合式、“1+N”等審計項目組織方式,實現“一審多項、一審多果、一果多用”。將經濟責任審計與企業審計、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和專項審計調查相統籌,將民生審計與財政審計相統籌,開展涉及全局或行業性的重點資金和重大項目全面審計,對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項審計,實現審人、審單位、審資金、審項目有機融合。另一方面,加強審計力量整合。以審計項目為載體,整合各層級審計資源,推進跨層級、跨專業、跨部門優化配置審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提升效能。打破機構、領域、層級、身份限制,將局機關和經責局、投資局全體人員打通使用,將市局和縣(市、區)局人員統籌調配使用,“以審代訓”抽調內部審計人員參與審計項目,合理利用內部審計成果,最大限度發揮合力。整合監督力量,充分借用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專業力量,在年初提出計劃時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加強成果共享。
高質量用活技術,激活新質生產力。一方面,強化數據采集和智慧審計系統建設,依托大數據局、政務數據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建立襄陽智慧審計分析系統,創新推行“數據資源上云、模型動態升級、整合分析核查”的大數據審計路徑,采集全市市直部門財務數據和重點部門業務數據,實現“云上”審計,全面提升大數據審計質效。另一方面,強化審計業務與信息技術在審計實施中深度融合,組建大數據分析團隊,開展大數據審計分析和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研究,總結出225個計算機審計方法案例,持續優化適配分析模型,實現模型腳本動態調整。在財政審計、社保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領域,探索“標準化數據采集、智能化模型分析、專業化現場核查”的大數據審計路徑,在自然資源資產、政府投資審計領域應用無人機低空遙感、地理信息技術、Python文本數據分析等新技術,增強審計的穿透性和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