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為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形成對破壞草原資源違法行為的有力震懾。連日來,錫林郭勒盟行政執法人員嚴厲打擊非法采摘野生植物行為,截至目前,打擊5起非法采摘野生植物(沙蔥、韭菜花等)行為,查處24人。(據8月22日邢臺網行動新聞報道)
采摘野生植物被查處(視頻截圖)
由于報道中提到采摘野生沙蔥、韭菜花、野生蘑菇為違法行為,引來網友的議論。不少網友感到不解,這些植物又不是什么珍稀品種,為何韭菜花摘不得,野生蘑菇也摘不得?野菜之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蘑菇不摘也是會爛在地上,為何都要禁止采摘。
采摘野生沙蔥、韭菜花被查處,看起來顯得不符合常理與常情,但是否過度執法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每個地方的自然條件不一樣,環境承載力不同,對野生植物的保護范疇也會不一樣。執法是否過度,要從當地的實際情況與具體情形來看。
大量采集野生植物會破壞環境(視頻截圖)
比如大家印象中的“發菜”,學名發狀念珠藻,俗稱地毛,是高原特有的野生陸地藻類生物,也是一種固沙植物,談不上有多大的營養價值,只因諧音“發財”,一度風靡一時,成了餐桌上的菜品。一些草原地區因采集發菜,導致草場退化和沙化,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農牧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國家不得不明令禁止采挖發菜,以保護生態環境。目前,發菜仍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
據介紹,采集一兩發菜需要8個足球場大的沙地。吃發菜只是為了圖吉利,對生態保護來說,挖發菜的行為真不是好彩頭,只會讓環境倒霉,禁止發菜的采集與銷售就是應有之義。
沙蔥是一種生長在西北荒漠地帶的野菜,深受當地人喜愛,應該說,正常的采摘食用并不為過。不是說沙蔥、韭菜花、野生蘑菇之類都不能采摘,要看這些植物生長在什么地方。《內蒙古自治區草原野生植物采集收購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嚴重退化、沙化、鹽堿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態脆弱區的草原上采集草原野生植物。該辦法第十條規定,在他人承包或者使用的草原上采集草原野生植物的,應當征得草原承包經營者或者草原使用者的同意。
也就是說,如果生長在特定區域的野生植物,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不能隨便采摘。因為野生植物如果被連根拔起,也會破壞生態環境,而且不利于自身繁衍,保護野生植物就是保護生態環境。另外,生長在他人承包地上的野生植物,如果事先沒有征得對方同意,隨意采集也可能會因破壞環境之類而引起糾紛。
可見,沙蔥之類的野生植物,能否被采摘,也是要視情形而定的。如果在禁采期或者禁采區內,就不能隨意采集。如果執法是正常的環境保護舉措,就無可非議。
被制止的采集現場(圖片來源:錫盟融媒)
據錫盟融媒2024年1月3日報道,錫林郭勒盟公安局、錫林郭勒盟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通告,公開征集破壞野生植物資源違法犯罪線索,該公告的舉報內容提到,“未取得草原野生植物采集、收購許可證或者未按照采集、收購許可證的規定采集、收購草原野生植物的違法活動”“在禁采期或者禁采區內采集草原野生植物”“采集草原野生植物沒有及時回填其采挖的草原的違法活動”。
采摘野生沙蔥、韭菜花被查處,該不該為此驚詫,要結合具體的執法情形來看。如果采集活動違反了規定,尤其是在一些生態脆弱區上采集野生植物,被查處也是依法行事。有網友也提到,采摘不能破壞生態環境。同時,執法也要區別一般的休閑采摘與大量采摘,不能搞一刀切。
錫盟融媒8月21日報道了相關執法活動,據稱,執法行動開展以來,執法人員制止了多起非法采摘野生沙蔥、韭菜花等違法行為。執法人員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采挖人員講解保護野生植物、守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處理的方式只是警告和清場,同時對違法采挖人員進行批評教育,這種執法方式還是體現了柔性的一面。
據報道,大量采摘野生植物會對牧民群眾草牧場造成破壞,也會導致采摘者和牧民出現矛盾糾紛。制止在草原上亂采濫挖野生植物,以保護脆弱的草原生態,這個執法初衷應該得到理解。同時,執法也要講究精準,不影響正常的民生需求,防止機械式執法與片面化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