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嘉賓
周紹東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先立后破強調“立”的先決性
避免一破了之、只破不立
記者:“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是重要的改革方法論。我們黨對“破”和“立”的關系是如何把握,并傳承接續的?
周紹東:立與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事物變革創新的一對辯證關系,蘊含著破立并舉、革故鼎新的發展之道。回顧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歷史進程,從來都是把“破”和“立”結合起來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目的在于打破舊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反動政權統治,但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人著眼日后的執政需要,也開始積極探索國家治理。1931年在瑞金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黨和蘇維埃政府啟動了制度建設的探索,按照一個完整國家的架構設計政府部門、制訂法律規章、實施國家治理,這為人民政權的制度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后來更大范圍的執政提供了重要借鑒。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們之間的斗爭是生死斗爭。”破舊立新、改天換地,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氣概、歷史擔當。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進入了一個具有過渡性質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社會階級成分十分復雜。在這個時期,革命方向是朝著社會主義社會邁進,但“破”的步驟不能太快,動作不能太急,“立”也要循序漸進。通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我們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一方面,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國營經濟,并在蘇聯的幫助下建設156個大型工業項目;另一方面,通過“和平贖買”的方式改造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將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這是一個典型的破立結合的過程。
1978年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在堅持各項基本制度不變的基礎上,破除不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回顧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立破結合的特征鮮明。
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是“難啃的骨頭”。“先立后破”強調“立”的先決性。“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生動形象的說法,是對先立后破的最好詮釋。諸多領域的改革都要避免“一破了之”“只破不立”,要掌握好節奏,控制好風險。比如: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未立先破;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要立足國情,堅持先立后破,確保能源安全;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4月1日,武漢嵐圖數字化總裝車間,一輛嵐圖追光即將下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
破立結合得怎么樣
看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
記者: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這對“破”和“立”提出怎樣的要求?
周紹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作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沿著正確道路前進,就必須堅持正確的改革方法論。改革注重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破”不是改弦更張、改旗易幟,“立”也不是另起爐灶、另辟蹊徑,“破”和“立”都要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來推進,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到位。改革發展的每一步,都在取舍抉擇,“立”的韜略和創造,“破”的勇氣和膽識,缺一不可。
“堅持守正創新”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之一,蘊含著破與立的辯證法。守正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意味著改革無論怎么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這些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必須堅決堅定守住、立住。而面對新時代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正是要以改革之力、創新之舉,破除阻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思想觀念束縛,順應時代變化、發展要求、人民呼聲。
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把握政策調整和推進改革的時度效
記者:此次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好“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其中包括“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如何理解把“先立后破、破立并舉”放在“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這個原則中來強調?
周紹東: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科學的改革方法,進一步提高制度建設的實際成效。
重視和加強制度建設,是我們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認識和結論。鄧小平同志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各方面的制度日益健全、不斷完善,治國理政的制度化水平明顯提高。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制度是由憲法、法律、黨章、黨規以及其他方式規定的具有強制性、穩定性的規范體系,是在不同范圍不同層面要求人們遵循的行為準則、運作程序、辦事規程等。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這里面,就有“破”和“立”的問題要處理。
《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其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運用好科學的改革方法,把握好“破”和“立”的關系,把握政策調整和推進改革的時度效,才能使改革的力度、速度與人民群眾的接受程度更好統一起來,避免改革中出現風險矛盾疊加的狀況。
三個“更好相適應”彼此關聯
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遵循
記者: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立什么?破什么?
周紹東:細讀《決定》全文,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這部分,強調“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這里需要注意三對關系:“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要處理好這三對關系。立什么?破什么?從這三對關系可見。總體上看,就是要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立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破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立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破阻礙社會發展的治理層面的問題。
三個“更好相適應”彼此關聯,不僅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遵循,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堅持運用與豐富發展。
推動生產關系更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就是要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破除阻礙生產力持續涌流的堵點卡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唯物史觀認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構成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以智能化轉型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持續推動生產資料與勞動組織方式變化更新。這要求我們順應科技浪潮,繼續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抓住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改革支持全面創新,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推動上層建筑更好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就是要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完善和發展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規體系、文化體制機制、生態文明體制在內的各項制度體制安排。歷經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制度建設與改革,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為框架的制度體系日益成熟。同時,根據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歷史規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然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們既要發揮好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又要堅持系統觀念,不斷革除體制機制中存在的弊端。
推動國家治理更好適應社會發展,就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國家治理體系優化帶動社會有機體發展,讓改革成果服務于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必須通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將黨的意志、宗旨、路線、初心和使命貫徹到社會有機體建設的各個方面,讓制度優勢更充分地轉化為治理效能,讓治理效能更扎實地落地為民生成果。
處理好“破”和“立”的關系
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性尤為凸顯
記者:《決定》指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是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十二字方針。如何更好處理“破”和“立”,從而更好推進今后一個時期高質量發展?
周紹東: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戲”。處理好“破”和“立”的關系,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尤為凸顯。《決定》指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在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同時,不斷提升國內供給質量和水平,著力釋放國內市場需求,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同時,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施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外部需求穩步提升。但總的來看,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有效需求不足成為了困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
進一步擴大有效需求,一是要在“立”上下功夫,建立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二是要在“破”上做文章,破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把“立”和“破”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堅持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協同發力,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雙引擎”。通過立信心、立就業、立創新,以統一的制度規范破除市場準入壁壘,以統一的規制措施破除市場壟斷行為,以統一的流通網絡破除要素流動障礙,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改革要“服水土”
畫好工筆畫,才能直抵民心
記者:從現實層面看,要改出成效,改得人民群眾滿意,需要注意什么?警惕什么?
周紹東:從現實來看,過去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有的盲目地“破”,沖動地“立”,一心只想造聲勢、抓眼球、出成績,要么違背規律、亂定目標,要么急功近利、蠻干快上。這些問題的產生,根源是政績觀出了問題。
改革要遵循發展規律。改革也要“服水土”,不能不懂規律,不懂內在工作機制,不分類別、不分地域、不分情況照搬照抄。比如,有的地方發展文旅,不管有無特色,反正硬挖特色,建千篇一律的人造景點、網紅景點,建功能重復的特色小鎮等等。有的在改革上盲目冒進,不顧地區差異、發展差異,不從自身實際出發,機械地搞拿來主義,在發展特色經濟、特色產品上搞一哄而上,造成群眾不滿意、改革水土不服。
改革要畫好工筆畫。正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改革開放走過40多年,必然是在原有的制度基礎上進行增量改革、深化改革和更廣范圍的改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改革,相比大寫意,更需要工筆畫,需要精耕細作、精雕細琢,讓改革的成色更足。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艾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