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韓曉玲、通訊員匡敏)華中農業大學的“尋螢者”和湖北大學的“蜘蛛俠”攜手,會碰撞出什么火花?8月19日晚,雙方的一項聯合研究在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報道了一種新發現:某些蜘蛛能夠操控并利用螢火蟲的發光信號,進而誘捕更多螢火蟲“自投羅網”。
這一發現,由華中農大付新華教授團隊、湖大李代芹教授和張士昶副教授團隊在進行多年野外實驗后提出。他們發現,常見的結網型蜘蛛——大腹園蛛,會通過特定行為(比如纏繞和注射毒素)來操縱觸網的雄性邊褐端黑螢,促使其發出模仿雌性的閃光信號。雄螢飛行時,原本用兩節發光器發出多脈沖求偶信號,但在蜘蛛的操縱下,雄螢只用一節發光器閃光,模擬雌性求偶的單脈沖信號,如此可以吸引更多雄螢前來求偶,從而落入陷阱。
“這個現象很有意思?!闭撐牡谝蛔髡吒缎氯A教授形象地打了個比喻,用武漢話來說,蜘蛛也懂得“做籠子”(指設圈套)。
付新華長期研究螢火蟲。他告訴記者,雄螢在飛行中發光并尋找雌螢,而雌螢一般在草叢中靜止,向空中發光。他很早就注意到,雄螢常常困在蜘蛛網中,雌螢則寥寥無幾。10多年前,他聯系上蜘蛛行為學專家李代芹,兩支團隊開始進行聯合研究。
研究團隊在武漢市江夏區野外實驗中發現,當在蜘蛛網上放置會發光雄螢時,大腹園蛛會操縱雄螢發光行為,并且長時間等待,引來更多雄螢“自投羅網”;而將發光器涂黑的雄螢放置在蜘蛛網上時,大腹園蛛則直接取食。
研究團隊推測,盡管結網型蜘蛛的視力較差,但它們能夠感知螢火蟲的閃光信號,并采取不同的操縱和捕食策略。而蜘蛛的毒素可能會影響螢火蟲控制閃光信號的神經系統,使其閃光信號變得類似雌性,從而獲得更多獵物。
付新華介紹,這一新發現及有關推測需要進一步證實。該研究的意義,在于新發現捕食者利用動態信號進行誘捕的行為,同時有助于探索和揭示螢火蟲閃光控制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