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風縣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與農戶一起查看項目區水稻長勢。 (視界網 黃志明 攝)
安裝在田頭的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設備,節水又節肥。(視界網 黃志明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通訊員 楊文兵 范航琪
農田施肥與提高單產是個矛盾體:為追求產量,農民不惜投肥;投肥超過定量,耕地酸化,產量下降……如此循環反復,嚴重威脅耕地質量與糧食安全。團風縣作為全國酸化耕地治理重點縣,努力探索耕地酸化治理良策——
立秋已過,團風縣總路咀鎮神樹鋪村,中稻陸續破口抽穗。孫振江家的水稻“高產范”十足:葉片寬大,穗長而密,長勢旺盛,與不遠處別家的水稻對比明顯。
同樣的種子,施肥、打藥時間差不多,怎么差別這么大?孫振江道出其中奧秘:他家的酸化耕地正在治理中,水稻自然長得更好。
團風是全省糧食主產縣,近七成耕地土壤酸化或嚴重酸化。
研究顯示,我國耕地質量問題主要體現在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東北黑土地退化等方面,其中酸化耕地面積約9.19億畝。
土壤酸化過程在自然界中是固然存在的,是伴隨土壤發生和發育的一個自然過程。氣候、長期進行同一種耕作、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因素加劇土壤酸化。
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是農田土壤酸化的“主要推手”。這也是影響糧食生產,甚至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矛盾——為追求產量,農民不惜投肥;投肥超過定量,耕地質量下降,糧食產量下降;為提高單產,農民加大投肥,土地酸化更加嚴重……
投入與產出,效益賬怎么算?用地與養地,孰輕孰重?
變“饞”的耕地
孫振江是神樹鋪村支部書記,不忍耕地撂荒,成立家庭農場,種植203畝水稻。該村屬于耕地強酸化區域(土壤PH值小于5.5),同樣稻種,別的地方能產1500斤或1600斤,當地只能收1200斤。人們一年到頭在田頭勞作,收成只能勉強維持溫飽。
化肥帶來希望。比如氮肥,適量使用能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品質。各種氮肥廣泛使用,傳統農家有機肥逐漸淡出田頭。孫振江記得小時候往地里施肥,稍微澆一點,水稻、蔬菜就長得好。如今土地似乎變“饞”了,施肥量越來越大,產量卻上不去,土壤還變得板結。
“施肥怎么沒用了?”感到同樣困惑的還有何建平。
何建平是凱發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基地在團風鎮白鶴林村,面積230畝。合作社創立之初,一畝地第1年施80斤化肥,第2年加到100斤……第6年加到160斤。頭三四年確實增產明顯,產量從3600斤增加到4200斤。后來產量基本定了,施再多肥也沒用。
土壤酸化后,緩沖性降低,肥料利用率隨之降低,需要不斷投入更多化肥來維持產量。化肥使用越多,土壤酸化越嚴重,地力越下降,就越依賴化肥,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多方施救
團風縣農業技術促進中心副主任王紅飛較早關注耕地酸化現象。“土壤表面有時候會發紅或呈現各種顏色,這些耕地上的作物長勢較差。”他介紹,由于生理酸性肥料的施用,導致pH值下降,使得土壤中鐵、鋁等離子被氧化,呈紅色斑狀物,看似紅霜。
2008年華中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和湖北省耕肥總站專家曾來團風調研,繪制出《團風縣耕地土壤pH值分級圖》,發現酸化耕地集中在總路咀、回龍山、淋山河等農業大鎮,以水稻和經濟作物為主,種植戶普遍重施化肥。不少農戶也糾結:“施肥吧,破壞耕地質量;不施吧,糧食產量又上不去。你叫農民怎么辦?”
縣農業農村部門組織取土化驗,摸清減產的原因和酸化區域,多途徑、多渠道宣傳土壤酸化的危害,推廣種植綠肥、增施農家肥等技術措施,但是由于相關部門重視不足、政府投入較少、缺少財政資金和農業項目支持、農戶酸化耕地治理意識較差等原因,推廣效果并不理想。
無奈之下,農民只得自己用些“土法子”改良土壤,如撒生石灰,可惜,效果并不理想。何建平說,他右手臂上有條深紅色疤痕,那是一次撒生石灰時不小心被灼傷的。
調查發現,除了鄂東大別山區,鄂西武陵山區和鄂南幕阜山區均有酸化耕地分布。
再尋良方
耕地土壤酸化非一朝一夕形成,它的治理同樣是場持久戰。
2012年起,我省在長陽等8縣市試點調酸補鈣、增施有機肥、化肥減量、輪作休耕等措施,又在浠水等5縣市集成施用土壤調理劑、配方肥,秸稈堆肥還田等措施,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特點,形成7種酸土治理模式。經過10余年探索,專家逐漸找到治理酸土“良方”:先治酸,施用石灰質物質和酸性土壤調理劑中和土壤酸度,迅速提升土壤pH值;再控酸,種植綠肥還田、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緩沖能力,減輕土壤酸化速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改變過去長期不合理的施肥習慣,養成科學施肥的生產習慣,預防耕地酸化。
經過10余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積累大量數據。依托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2021年起,省耕肥總站每年發布區域大配方,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小調整。在關鍵農時季節,發布主要農作物科學施肥指導意見,推介肥料新產品和施肥新方式、新機具。各縣市區發動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通過發放施肥建議卡、科技小報等方式指導農民科學選肥用肥。
淋山河鎮農技站站長胡佰超介紹,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定期組織田頭觀摩會,邀請老鄉們實地觀察。慢慢地,一些農戶施肥觀念開始改變。
2023年,團風獲批國家酸化耕地治理重點縣建設專項,由中央財政補助1000萬元,開展“我幫農民治酸土”行動。該縣結合全省酸土治理成果,再次優化集成,形成“土壤調理劑+有機肥+配方肥”技術模式,選定8萬余畝重度酸化的水田和果蔬基地來試驗。孫振江、何建平的地均被納入項目區。去年國慶前夕,農技員為他們送來土壤調理劑、有機肥等物資,還組織他們參加全縣首期酸化耕地治理綜合技術培訓。
土地不負有心人
今年元旦,何建平大棚蔬菜豐收,首次嘗到酸土治理的甜頭。
他算了一筆賬:之前,每年每畝地施復合肥花費400元,現在用土壤調理劑、農家肥、配方肥,花費440多元,化肥減量20%以上,辣椒、茄子、西紅柿等平均增產10%到20%,每畝節本增效600元以上。更令他高興的是,治理前基地土壤PH值5.12,治理后,提升至5.25。
根據10個監測點分析結果,通過近一年治理,團風縣耕地酸化治理項目區耕層土壤pH值平均提升0.05到0.15個單位,耕層厚度增加5厘米, 土壤板結現象減輕,酸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保水供肥能力提高。
孫振江說,過去耕地酸化嚴重,土地流轉價格較低。去年村里流轉800畝地被納入酸化治理項目區,目前水稻長勢良好,預計每畝增產100斤。鄉親們都在期待測產結果,盼望土地流轉價格漲起來。
按照計劃,團風將通過3年連續治理,酸化耕地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畝均糧食產能提升10%以上,打造一批綜合施策樣板田。
嘗到甜頭的農民對酸化耕地治理有了新的認識。淋山河鎮威正家庭農場主曹明七說,即便過兩年沒有項目補貼了,他也愿意自己花錢改良土壤,“老話說了,人不虧地,地不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