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胡祎、汪子軼、通訊員李婷)8月19日從武漢農商行獲悉,從2014年至今,武漢農商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發放累計突破105億元。得益于不斷完善的貸前貸后評估服務體系,回款率一直保持在良好水平。
“知識成果成為價值質押物,為我們大展拳腳提供了資金支持。”武漢奧森迪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4月,該公司憑借40項知識產權質押,得到武漢農商行800萬元貸款。
和武漢奧森迪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樣,目前已有400余家科創企業獲得武漢農商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如,武漢綠色網絡信息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獲知識產權質押貸300萬元,關鍵時期促進了企業的高速成長,如今已是國內三大運營商集團DPI(深度數據包檢測)業務的主流供應商;武漢華康世紀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獲得知識產權質押貸2000萬元,后續又與武漢農商行開展了多輪融資,效果良好,該公司已成長為一家A股上市公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知識產權的范圍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商業秘密等。
早在2011年,武漢就獲批為全國首批促進科技和金融相結合的試點城市。2015年,武漢城市圈成為全國首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武漢東湖高新區是聞名全國的科創高地。2012年6月,作為本地銀行,武漢農商行先人一步在東湖高新區布局光谷科技金融服務中心,針對轄區內科創型、科技型企業密集的特點,推出知識產權質押貸等科技金融產品。
科創企業在成長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他們普遍缺乏抵押物,很難融資。在武漢農商行有關負責人看來,知識產權質押貸比一般的純抵押貸風險要高。科創企業的一紙專利能不能“變現”,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防風險是銀行的永恒主題。為破解“看不準、不敢貸”難題,武漢農商行從最初聘請第三方團隊為專利打分,再到引入外部專利評估數據,構建了從技術維度、法律維度、經濟維度等多角度評定企業專利的辦法。在風險管控上,武漢農商行與擔保機構、保險公司合作,采取“專利+新型政銀擔”“專利+保險”風險補償模式以及武漢市知識產權風險保障資金賠付機制等分散貸款風險。
武漢農商行有關負責人希望,未來政府性引導基金能與商業銀行聯動,形成“投貸聯動”模式,這樣不僅可以給企業帶去更多真金白銀,也能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