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時隔近兩年,河南新鄭市女教師劉韓博遭“網課爆破”后猝死一案終于有了結果。2024年8月19日,劉韓博女兒小王透露,案件已于8月6日宣判,“該賠錢的、該道歉的、該進行行政處罰的,都做了。其中,兩名涉案成年人被拘留了十多天。”
小王和家人也終于等來了道歉:“前不久,兩名涉案成年人帶上三名未成年人到媽媽墳前道歉了。”(據8月20日潮新聞)
劉韓博遺像(圖片來源:劉韓博女兒微博賬號)
2022年,小王在網絡上講述了她母親的遭遇,據悉,劉老師在當晚的教學直播中,多次遭遇黑客入侵和言語暴力,最終情緒激動落淚退出課堂,突發心梗獨自在家中身亡。事后疑似施暴者還發帖稱“只是開玩笑,沒想到會有人死”,稱劉老師心理素質不行,事件曝光后,眾多網友憤怒聲討網暴者,呼吁法律還受害者一個公道。
這一事件,讓“網課爆破”一詞進入公眾視野,引發熱議。“網課爆破”是特殊時期興起的一種網絡暴力形式,一開始或許是部分學生因為對上課和老師不滿,有意泄露了網課會議號和密碼,在課堂上搗亂,但之后,有不法分子出于牟利目的加入,“爆破”行為逐漸突破底線,各種侮辱、謾罵、涉黃信息刷屏,甚至有入侵者開麥、霸屏、播放不雅視頻,惡意擾亂教學秩序,侵犯了師生的合法權益,帶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劉韓博女兒微博截圖
這一案件的發生有其特殊性,但當“爆破”行為頻頻在網絡課堂上發生,折射出的是部分人群對于網絡規則的漠視和對于他人尊嚴的踐踏。在疫情期間,大規模網課的普及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網課爆破”逐漸形成了一條黑灰產業鏈,參與“爆破”的人數眾多,且具有隨機性、匿名性特點,行為尤為野蠻和極端,很大程度上涉嫌違法犯罪,對師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劉韓博老師的悲劇,就是這一現象的極端體現。
這兩年,大部分學校恢復線下授課,網課數量大幅度減少,“網課爆破”的滋生土壤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掉以輕心。這一典型案件的塵埃落定,也是再次提醒我們,一位女教師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猖狂的惡意并未遠離,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治理網絡暴力的難點,一直都在于違法行為的發生迅猛、隨機,取證困難,違法成本過低,但是維權成本太高。從劉老師這一案件可看出,囿于證據不足,行為多涉未成年人等原因,法律上對網暴的懲罰力度依然不足,一般僅會進行行政處罰,或是追究民事侵權行為,很難涉及刑事責任,這也是網絡暴力不斷滋生,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要想有效地打擊“網課爆破”,法律武器是不可或缺的,相關部門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履職,明確界定“網課爆破”等網絡暴力行為的法律責任,特別對于其背后的“黑灰產業鏈”要重拳出擊,加大處罰力度,增加違法成本,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同時,對網絡暴力的專項治理要多管齊下,持續推進,教育機構和網絡平臺要加強監管,建立有效的舉報和處置機制,及時發現并制止“網課爆破”等網絡暴力行為,提高網暴預警和防范能力;學校、社區、相關部門也要堅持在線上線下進行網絡素養教育,尤其是對未成年學生,要著重培養他們的網絡道德素養,引導他們文明自律上網,讓他們知道,年齡從來都不是違法犯罪的“護身符”。
“網課爆破”只是網絡暴力的一種表現形式。防治與根除網絡暴力,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長期的努力,倡導文明上網、理性表達,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氛圍,對于任何形式的網絡暴力,都要堅決抵制、勇敢發聲,共同維護網絡世界的安全與安寧,才能從源頭上預防悲劇的發生,才能讓網絡空間正氣充盈,既有活力更有秩序。